电视节目如何制造悬念
2009-05-05原枫
原 枫
古话说看戏看轴听书听扣。扣就是说书人“卖关子”,说书说到紧要处。将响板一拍,丢下一句“刀声起处人头落地,不知死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便嘎然而止,留下悬念,逼得人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是古时说书的技巧,现在这种悬念手法被大量引入电视节目中。
电视节目中最常见的是新闻报道。悬念用于新闻中,就是打乱新闻事实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对新闻故事重新架构,巧妙地选取新闻事实中最精彩的材料置于篇首,设置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或者疑问,引出悬念,激活观众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以此引人入胜,提高收视效果。那么,新闻报道中如何营造悬念呢?
一、在新闻导语中制造悬念
导语是电视新闻中最引人的开头。一条新闻能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兴趣,主持人所说的导语至关重要。引入悬念的技巧,先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者暗示,在观众心中悬下疑团,就可以诱发观众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收看。这种悬念式导语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电视新闻中。
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时,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关心中国队的表现。湖北经视有这样一条新闻,导语:“昨天想必很多人都彻夜未眠。中国足球再一次与奥运无缘,很多人看了球后伤心不已,但是汉口有一家人看了这场叫人失望的球赛后,却暗自高兴……”观众听到这里,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这家人不怒反倒高兴呢?此时就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了。原来新闻说的是:当天一块约三平方米的水泥沙板晚上突然从睡房的天花板上砸下,刚好落到主人房中两张相连的大床上。所幸的是,当时这家人正好在看球赛。坐在客厅里,躲过了这一劫。要是睡在床上,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多亏了这场足球,让一家人幸免于难。这本来是条很平常的天花板塌落事件,但是记者把这起突发事件和中国冲奥足球赛连在一起,就多了一层悬念。主持人把导语这么一说,激发了观众的关注度。
再比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主持人一脸惊怪地说,“母鸡下蛋天经地义,可东西湖慈惠农场毛爹爹屋里的母鸡不仅能下蛋还能下小轿车……”初听这个导语,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条经济新闻,说的是武汉东西湖慈惠一个农民养了上万只老母鸡,一年下来赚了不少的钱,买了台QQ小轿车。观众乍听还以为是一条奇闻。实际上记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但是说得却一点也不为过,符合新闻事实。
以上事例不胜枚举。可以看出。新闻事例经过巧妙处理,主持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开篇,再迅速抛出一个悬念,把新闻故事的某种迹象或者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使得观众紧张、焦虑,随收视对象的命运而悲喜交加。而悬念的谜底就藏入在故事情节中,观众只能“束手就擒”,等待谜底揭开。
由于电视节目都是以帧、秒计算。稍纵即逝,电视受众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新闻导语在悬念的设置上要尽量含蓄、简明、单一。所谓含蓄,是指既不要太直、过露,也不宜过快,如果边设悬边捅开“内幕”。就会失去设悬念的作用。所谓简明,是指悬念的埋伏不宜过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武松杀嫂,举起刀来,杀了一个多月,刀子还没下去;孟丽君脱靴,脱了半年,才解了一根带子。埋得过深,故意绕弯,就会给人以不实、故弄玄虚之感。c而且悬念埋得太深,解悬所费的篇幅必然会增加,反倒使新闻复杂化,拖长了时间,影响收视效果。所谓单一,是指悬念不可大圈套小圈,层层设悬,应是选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悬念为宜。
二、悬念导视抓住观众
新闻栏目一般会在开篇放一小段节目导视,时间大概在15Ⅳ30秒之间,通过一些有提炼的解说词和有冲击力的同期声的巧妙剪辑,配上有提示作用的字幕,就做成了一个预告短片,预告当天节目的主要内容。这个开篇的节目导视其实并不能仅仅是内容上的精华浓缩,只起个预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应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悬念式导视就是抓住观众收视兴趣的有效办法。
目前,在湖北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栏目《经视直播》,在记者编辑的人员组织架构中就专门设立了节目导视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专门对每天播出的节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挑出有一定影响力或能制造轰动效果的新闻做节目导视,在每天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中。设立总导、三个分导一共四节导视,每隔15分钟左右就预告下百节的节目看点。这些预告不仅仅是内容的预告,更大程度上用音乐、字幕等各种电视表现手法以及关键点同期声制造此起彼伏的悬念,吸引观众的眼球,锁住观众手中的摇控器。“东星推出重磅炸弹,999元买往返机票,还送免费港澳游,究竟是实惠还是猫腻?”“停车堵校门,女司机当众发飙,是违停还是另有隐情?”“汽车送去维修店,车主离奇发现,小工偷卖零件,4S店惊暴维修黑幕”……这是几条《经视直播》播出的节目导视。面对这样的节目预告,观众会换台吗?不会!因为他们期待着水落石出。
再比如央视的《今日说法》编导总是在当期的节目开篇先做一个节目导视,用片断的镜头及同期声,引出争执双方的歧见。虽说导视只是粗线条地勾划出案情,但却起到了制造悬念的作用,对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收视欲是有裨益的。
三、利用声音突出悬念
电视是以声音和画面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与报纸不同的是,电视可以最大限度地用声音制造悬念。
1语言。
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是突出悬念的最有力法宝。特别是在一些益智类的节目中。主持人必要的提醒、客观的分析和适当的渲染,都会使现场的紧张感倍增。一些益智类节目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两位选手中一个分高,一个分略低,低分选手想获得冠军,就必须做最后一搏,再选个高分的题目做。而暂时领先者往往会采用保守战术选择平稳的但却分数不高的题目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分者答对问题。则悬念顿生,此时主持人必须把握现场这个机会,让悬念更突出:“一道题目让1号选手走出低谷。有望成为冠军。我们在现场可以感觉到这位选手的状态一下子振奋了起来,但毕竟现在还不是最后的结果,到底谁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还要看2号选手的表现。2号选手,这是你的最后一题,答对了你就是冠军,可以获得万元现金大奖,如果答错了,你之前所有的领先与努力都将一笔勾销,你将不得不从零开始了,(语气停顿)你准备好了吗?……”类似的语言铺垫结束时,答题音效开始,直播间里的气氛顿时凝重,选手们几乎会屏住呼吸来仔细听题。这个时候,无论是选手还是听众都会掂量出这最后一题的分量,真可谓一题千金,而这最后一题恰恰就是场上最大的悬念。所以,现场主持人抓住机会客观分析局势。挖掘选手思想活动,认清场上的矛盾,再用精辟的语言描述出来,最能突出悬念,令听众与选手同喜同悲。
2音效。
恰当的音效能体现出赛场中的各
种情绪,渲染节目氛围。著名的《非常6+1》、《开心辞典》等节目,都是充分运用音效来制造现场气氛。有热烈的选手上场音效、有冷静的抛题音效、有紧张的读秒音效、有情绪化的答对答错音效、也有获胜者力克群雄的胜利音效。这些音效构成了节目的主要情节,能有效地突出悬念气氛。在这两个节目中,一般在主持人要开始抛题之前,先响起抛题音效。抛题音效应选取旋律起伏小的,能给人空旷、茫然之感的为好。这样的音效一响起就将选手和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的答题空间,选手们只有冷静地孤军奋战才能找到正确的出口。可以说抛题音效就标志着一个悬念的开始,这段音效给人感觉越神秘越紧张就越能营造悬念气氛。但这里也需要把握尺度,如果选取的音效不当,就很可能将“紧张”扭曲为“恐怖”了。一般在抛题音效后响起的是数秒音效,“嘀嗒嘀嗒”单调的秒表声音,似乎可以使场上的空气凝固,选手思考过程中的举棋不定和抑制不住的紧张就呼之欲出了。在读秒音效之后出现的就应该是答错或答对音效了,标志着场上一个小悬念的结束,同时也引出另一个悬念,那就是选手为什么对了,或是为什么错了。可以说这三种不同使命的音效制造了节目环环相扣的悬念,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悬念,引人入胜。
四、巧设情节营造悬念
中央电视台有个品牌节目“3.15”晚会,从1991年诞生到现在,十多年每一年的晚会都会引发国人的极大关注,观众甚至从当年的年初就开始期待着、猜测着这一年的“3,15"那一天,中央台会披露什么样的消费内幕?观众的这种白发的期盼。与“3.15”晚会在传播方式上善于制造悬念不无关系。
分析每年的“3.15”晚会可以看出,晚会的节目内容其实远远不是危言耸听的,说白了就是重点对食品、医药、房地产等行业侵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集中的、深度的揭示。但是“3·15”晚会的组织者策划者们却借助记者调查和“内幕人士”、“神秘人士”的出现。引出收视卖点。晚会独具匠心地推出“寻人启事”,寻找“掌握侵害消费者行为的内幕、洞悉行业内鲜为人知的秘密、参与过黑幕交易的当事人或忏悔者”,谁是揭黑人?谁是谎言的制造者?哪些行业会家丑外扬?神秘人物究竟有何神秘?揭黑人如何登场?这一系列悬念精彩纷呈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便会转化成观众的收视期待和猜测。这些猜测、寻找、追问,在记者精心策划的寻人启事中派生出一系列的悬念,有力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甚至拽住了其他一些媒体的视线,“3.15”晚会在情节设置上制造出悬念,在宣传上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
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电视应该从各个艺术门类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面对电视节目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巧妙引入悬念,深入探究电视传播规律,进行节目形式的创新,从而有效吸引受众注意。达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是每一个电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都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