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报道的“三境交融”

2009-05-05

新闻前哨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验式情境情感

刘 卫 屈 波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报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体验式报道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例。体验式报道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的是热点问题,反映的是群众呼声,它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体验式报道的“零距离”再现,不仅加深了报道的深度,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心。体验式报道在探索中不断向纵深推进,记者在参与、感受、再现新闻事实中还原了生活原态。

身临物境——体验式报道之“根”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具有报道立体、现场感突出、可读性强的特点。

体验式报道最基本的要求是参与,即记者投身到有关事件中去。参与,是体验的客观基础,是体验式报道的重要环节。没有参与,要写出体验式报道是不可能的。参与和采写现场短新闻时亲临现场是有质的区别的。记者只要深入现场,把在现场听到的、看到的,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便是现场短新闻。而写作体验式报道,记者仅仅到现场观察是不够的,还要投身到事件之中去,并发挥眼、耳、嘴、手、腿、脑的作用。眼,要仔细观察与事件有关的人和物及环境;耳,要认真倾听事件中各种人物的言谈和议论;腿,要多跑有关的地方;手,要多拨弄有关的东西;脑,要根据掌握的线索多思考,并提出尖锐问题,从而弄清事情的原委。只有认真参与,才能掌握带有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

近年来,体验式报道在各媒体遍地开花,记者参与体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农村新报去年开辟了《记者体验》栏目,记者以农民打工者的身份,亲身体验了这些弱势群体在武汉生存的不易。记者随着农民一起去卖菜、陪农民工子女上学、体验高楼蜘蛛人的艰辛,这些体验式报道,把时政内容、平民视角、读者本位、人文情怀、民众话语等要素有机配合。散发着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真切感人。成为报纸版面上的亮点。

与报纸不同,电视媒体的体验式报道更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直观冲击。比如济南电视台的《体验》节目选择夜间消费为报道点,对零售、餐饮、医药、交通、售后服务等领域进行了体验式报道,体验过程中许多不合理现象被反映出来:百货商场在规定时间之前很早就关门大吉,顾客不得不争先恐后地“逃出一”正在徐徐落下的铁门;同样,夜色也掩盖了许多其他丑恶,白天不准销售的处方药,夜里到处可以买到;白天救死扶伤的医生。晚上对根本没病的记者毫不检查就睡眼朦胧地开出了一大堆药:白天刚经严格整顿的出租车,夜间却在计程器上大做手脚……这一切真让夜间出门的消费者捏了一把冷汗。更“精彩”的是保证二十四小时售后服务的商家和厂家的维修人员。晚上居然会对焦急的求助者说:“我们的二十四小时服务只是指接电话。何时维修?那就请您请假在家等着吧!”于是,所谓二十四小时服务就成了无味的销售噱头。这些具有现实性、冲突性还有些戏剧性的题材一旦搬上荧屏就极具可视性,易于在广泛的收视群中获得认可。因而《体验》节目1998年创下了济南电视台经济类自制节目最高的收视率,并超过了同期一些影视剧的收视记录。情境心生——体验式报道之“经”一个人参与一件事后都有自己的感受。这里所指的感受,不是一般人的感受。而是融入了作为主体的记者本人集身份、角色、任务于一体的站在较高层次的理性感受。这种感受。不应是表层的。而应是深层的:不应是片面的,而应是全面的;不应是无病呻吟,而应是内心的声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感受比参与难度更大。这就要求记者除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政策水平。这种体验来的激情,会反过来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没有激情,则“言辞平和尚不足”,有了激情,才能“情形具备才为贵”。记者在体验中喷发的情感。既是记者体验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又是生活对记者情感的叩击和唤起,而且叩击力愈强对记者感受的冲击力越大,体验就越深刻。

去年,农村新报就刊发了一组较有影响的体验式报道。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中,由记者用亲身经历去体验改革开放30年给农村带来的巨变。这组体验式报道中,记者就是新闻主角。记者用真情实感与采访人物互动交流。通过记者与采访人物情景交融的回忆对比,让读者达到与记者一致的心理体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和共鸣。比如《公爹不收住院费》,通过记者回乡探亲为病愈后的公爹送住院费,揭示农村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切身实惠。《祖孙俩的回家路》,通过记者回乡途中搭车的便捷,反映改革开放农村交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组系列报道从小处着手,以情动人。记者的亲身体验更加重了报道的真切感和人情味。农民朋友读着亲切。

电视媒体在体验式报道中用声情并茂的情节、画面带给观众的是催人泪下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去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电视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人们通过现场记者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声音、手势、眼神和电视画面上残垣断壁、飞沙走石,还有惊魂未定、痛哭流涕的灾民和获救人员的信息与场面,感受到地震带给人们灾难性的打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可乐男孩,当他被救出的那一刻,他居然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记者不是用自己的解说,而是直接把孩子的声音传递给了观众,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他。记者身临其境,与当事人一起感受灾难。他们也同样置身于险境,也同样牵动着观众的心弦。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非典报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深入伊拉克一线的央视记者水均益、陶冶等人,他们在充满硝烟的战场,把最前沿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观众。报道不仅真实、客观。也对侵略者行径给予了谴责。

理性把握——体验式报道之“纬”

体验式报道中存在着主观情感体验与客观事实原貌不相符合的情况,那是因为记者介入到新闻事件中充当某一角色,会被表面化的事实遮蔽了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以致造成从总体上和本质上偏离事实的报道。所以,我们提供的主观情感不应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记者的主观臆断,而是记者在深入观察、访问、分析客观对象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情感,带有社会普遍意义的情感,应与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反映相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身临物境和心生情境的基础上,将体验上升到“理性把握”。可以说,“理”是体验式报道的纬线,将理性融铸于报道之中,可以增强作品的思辨色彩和指导意义,报道才能更接近事实的“本真”。

2007年8月,农村新报刊发的《记者1600公里押猪记》就是体验式报道的理性反映和升华。记者通过体验式采访,真实记录农民在贩运生猪到香港市场时,高速公路沿线的相关部门只收钱,不服务,“绿色通道”不畅通的现象,让人振聋发聩。记者在体验中全程感受到农民贩猪的辛酸。为了节约开支,贩子们在路上舍不得吃饭,随身只带着几包快餐面和矿泉水。到了广东境内,快餐面和矿泉水都没有了。38小时内,记者和猪贩子只在湖南境内吃了一碗稀饭和两个馒头。此报道刊发后,引一起国家交通部的关注,专门致函湖南省和广东省,成功协调了省际“绿色通道”过路费优惠政策。农业部责成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农业部门妥善解决供港生猪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只收费、不服务和死猪的回收、处理问题;该组体验报道,记者全程与采访对象陪伴,旅途中的真实遭遇和感触有理有据,还原了事实真相,也让读者感到信服。

笔者认为,体验式报道经过物境、情境理境后,才能实现叙事,身临其境传情,沁人心脾;议理,条分缕析。体验式报道的“体验”应该是物我交融,情理结合的。在实践层面,物境、情境、理境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在逻辑关联上,三者是紧密相关,不可孤立的。在三重境界中,物境是体验的基础,也就是体验式报道的“根”,任何体验都必须经过物境才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情境是体验式报道的“经”:而理境则是体验式报道的“纬”,是经过物境和情境后体验的升华与飞跃。没有物境作为出发点,体验式报道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没有情境和理境的经纬交织,体验式报道也不可能成其为立体的报道。只有物境、情境和理境三者合一,体验式报道才能成为有强烈生命力和震撼力的佳作。

猜你喜欢

体验式情境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