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色情与性教育影响大学生的对比分析

2009-05-05

中国性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性教育数据影响

王 培 曾 凡

[摘要]目的:了解网络色情和性教育影响大学生的范围和程度。方法:首先选取成都地区7所高校2000名一至四年级本、专科生及少量研究生为随机调查对象(即对照组),另选255名接受过性教育的本、专科生为干预后的调查对象(即干预纽),分别对其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和少数人的非正式访谈。使用excel输入数据,自行分析数据。结果:出现数据“倒挂”现象,即干预组成员中,自认浏览网络色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身心反应、迷恋程度等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数据“倒挂”是一个警示;我国性教育亟待普及。

[关键词]网络色情;性教育;影响;大学生;数据“倒挂”;警示

在“除了身体不能接触,其他什么都可以做”的网络时代,上网已成为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活动,包括学习、工作、交友、购物,以及性感的宣泄等等,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不管当事人本身兴趣如何,一旦上网,就免不了在聊天室、两性网页、交友网页、QQ……遭遇许多自动出现的色情语音、图像和影视资料,这对处于性活跃年龄段的大学生,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网络色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范围有多大?程度有多深?在我国网络监管十分有限的状态下,完整系统的大学性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抵御网络色情的诱惑?为了获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本课题组分别进行了两次调查,现将所获数据与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照组的样本,于2007年下半年取自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等一至四年级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试卷1782份,回收率89.1%。其中,男生976人,女生785人,性别漏填21人;城市学生825人,农村的924人,漏填33人;月生活费300元以下152人,300~400元的488人,400~600元的879人,600元以上的238人,漏填25人。上网历史1~5年以上的1264人,占70.9%。

干预组的样本,于2008年6月采自成都理工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性教育课堂。发放问卷255份,回收有效试卷235份,回收率92.2%。其中,男生148人,女生87人。城市学生141人,农村91人,漏填3人。月生活费300元以下9人,300~400元的19人,400~600元的126人,600元以上81人。上网历史1~5年以上的231人,占98.4%。

1.2方法

使用统一的问卷。该问卷主要参照潘绥铭的性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参与网上色欲活动的时间、具体内容、身心反应、价值观与行为改变,以及网络色情成瘾的倾向等。学生独立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使用excel输入原始数据,研究者自行分析数据。

2调查结果

2.1大学生接触网络色情的概况

表1显示,84.3%的对照组同学和93.2%的干预组同学认为,周围人群浏览网络色情现象是普遍的;表2显示,当敏感问题涉及自身时,坦然承认自己也不例外盼人数大幅下降。对“是否看过……”、“看过哪些内容……”的回答,对照组的数据是46.8%和55.9%;干预组是66.8%和75.3%。

还需注意的是,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数据是“倒挂”的,即接受过性教育的干预组群体,自认浏览网络色情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约20个百分点。以此作为基本的前提,以下有关大学生受到网络色情消极影响的数据,绝大多数是“倒挂”的。

表3所示,对照组中,45.6%的人承认浏览色情网页时产生了身心反应;而干预组中,承认产生相同反应的是67.6%,后者比前者高22个百分点。

既然出现身心反应,部分人就采取了相应的虚拟行动来满足。表4所示,“下载色情内容”的,对照数据13.4%,干预数据27.7%;“观看网上裸体表演”的,前者为22.8%,后者为25.5%;尝试虚拟性爱的,前、后两组分别为2.0%和2.1%;“虚拟结婚或虚拟同居”的,对照组6.0%,干预组14.5%;还有2.7%的对照组成员和5.5%的干预组学生参加了“指向性行为的网上交友”。

2.2虚拟世界影响现实生活

2.2.1性价值观的改变

表5所示,浏览色情网页后,对婚前性行为持完全肯定态度(即认为“性行为没有任何限制”和“双方同意即可”)的,对照比率38.2%,干预比率51.1%;对婚外性行为完全肯定的,对照比率22.3%,干预比率29.4%;“对婚姻没有信心”以及认为“婚姻没有存在必要”者,对照比率8.7%,干预比率10.2%。

另一些人表现出双重标准。认为“女性不该有婚前性行为”的,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为6.5%和9.8%;认为“女性不该有婚外性行为”的,是7.9%和13.2%。换言之,在他们看来,男生可以不受这样的限制。

将“完全肯定”和“双重标准”的数据放到一块来看,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改变十分明显。一般而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我国传统道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原本就高于男性;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潮也不仅仅通过网络渠道施加影响。但网络色情在大学生性放纵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2.2.2行为方式的改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虚拟色情活动的“去神圣化”改变了一些大学生的性价值观,使他们的现实性活动也相应失去了“尊重”、“约束”一类概念,变得如同儿戏般随便。表6、7、8所揭示的,是少部分大学生的性活动中,忽视人格尊严,渗入金钱交易,以及极少数人参与嫖娼卖淫活动的情况。

表6显示,对照组的3.6%,干预组的7.7%,遭遇过虚拟性爱的买方市场;3.3%的对照组成员和7.7%的干预组成员曾为虚拟性爱出钱给对方。表7显示,“与网友发生实质性行为”的,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是6.2%和12.3%;在现实交往中“与非恋人有性生活”的,对照组为5.1%,干预组5.2%;还有极少数人出入色情场所“接受异性按摩”,两组比率分别为2.2%和4.3%。

表8显示,极少数大学生参与过现实性交易。“用金钱买性交的”,对照比率1.5%,干预比率2.6%;“为金钱而性交的”,对照比率1.7%,干预比率2.6%。

2.2.3心理依赖

表9十分具体的揭示出,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色情的心理依赖和成瘾倾向。对照组和干预组中,感觉网络色情“占据身心”的,分别为2.7%和4.7%;只有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才能满足”的,分别是3.0%和4.7%;“无法控制上网冲动”的,前者为3.7%,后者为6.4%;“不上网心里烦躁不安”的,是72%和11.1%;认为“上网是解脱痛苦唯一方法”的对照比率2.4%,

干预比率1.3%;承认在向亲友“隐瞒对网络的迷恋程度”者,对照比率16.9%,干预比率18.3%;浏览网络色情后孤独退缩,“疏远朋友”的,对照比率3.0%,干预比率4.3%。

以上的几组数据表明,这种心理依赖已经或正在取代理性思考,支配着少数大学生的行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中,为了上网“不惜费用高昂”的,分别为3.9%和4.7%;迷恋网络色情“面临失学危险”的,是2.0%和2.1%;受网络色情误导,认为“性教育没有必要”的,分别为39.8%和33.6%;尤其使人担忧的是,两组大学生中,21.5%和30.6%的人在沉迷的同时“担心受处分”;甚至有16.6%和18.7%的人,迷恋网络色情达到“违法也要看”的程度。

3讨论

3.1数据“倒挂”的背后: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坦率地讲,对比显示的数据“倒挂”特点,笔者始料未及。为了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洞悉性教育的影响,以利其提高和完善,笔者尝试从影响被试的主、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去追根寻源。

首先,从客观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两组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接触网络经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①从居住环境看,对照组的城市学生占46.3%,而干预组占60.0%,较前者多出13.7%;②从经济条件看,月生活费400~600元的对照组学生49.3%,干预组53.6%;月生活费600元以上的,对照组仅13.4%,干预组34.5%,换言之,干预组中经济条件尚好者,多出24.4%;③从接触网络的经历看,上网1~5年以上的,对照组占70.9%,干预组98.4%,后者比前者高出27.5%。

与上述三个明显较高的数据相对应,承认“浏览过网络色情”者,干预比率高出对照比率22.2%(表2)。笔者以为,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偶然的。农村环境和经济条件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照组学生接触网络色情的机会,从而使其受到的影响相应减少。这样,我们就从社会生活的经济和文化层面,触到了数据“倒挂”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

其次,从主观因素的角度来看,两组学生对待性问题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随机抽取的对照组同学,多数“谈性色变”;而干预组学生则由于性教育的缘故,“从紧张到放松,再到理解”,“对性不再感到神秘”,“大家坦坦荡荡”,拥有了“一颗平和而宁静的心”(学生语),从而较能坦承自己的网络涉性行为。笔者认为,这应当是造成数据“倒挂”现象的重要主观原因。本研究的多数问项中,对照组的数据缺失率(即列表中“不详”的部分)大多是干预组的3~5倍,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部分人的躲闪与回避。

分析数据“倒挂”的主观因素,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从理论上讲,“从未浏览”过色情网页的人数,应当是一个不变量,而对照组的回答波动较大。如在“是否看过性交图像或影视”一问中,回答“从未看过”的占50.1%;而在“看过哪种与性交有关的色情内容”一问中,“从未看过”的降为40.2%,相差几近10个百分点。在“初次接触网络色情的年龄”一问中,“从未看过”的占30.9%;而在“浏览网络色情的目的”一问中,“从未看过”的49.0%,相差高达18.1个百分点。这一超出常理的变化,多次出现在不同问项之间。与此同时,干预组学生回答相同问题时,心态较为稳定(波动数据2.1%~3.9%)。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波动,反映出个体面对敏感问题时,在讲真话还是假话之间犹疑不定。数据表明,对照组中内心惶惑、左右两难者为干预组的4倍多。

3.2数据“倒挂”的警示:性教育亟待普及

数据“倒挂”现象表明,网络色情为代表的黄毒污染对于青少年的心灵具有洪水猛兽般的杀伤力;而我们的性教育在其规模和影响上,却远远没有强大到足以与之抗衡的程度。

大学性教育主要面对18~23岁、已获婚姻解禁的青年知识群体。性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总体缺位,使大学成为最后一个可能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地方,并使之具有某种“补课”的性质。然而,这样的机会却极其有限。如我省拥有50多所高校、数以百万计的在校生,而以选修课形式进行系统性教育的高校,不到1/7。以一所大学2~3万在校生需要“补课”计算,课程每期几百人的容量无异于杯水车薪!难怪大学生不断发出普及性教育的呼唤声声。

然而,即便大学性教育从今日开始走进每所高校的必修课堂,仍然不够。这是因为,对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而言,性教育属于迟到的“福音”;而网络色情为代表的黄毒污染,却由于成人世界设置“禁区”,放弃正面引导等缘故,早在青春期前后,就开始误导和毒害青少年。如本调查显示,对照组和干预组中,“从不”或“很少与子女谈论性话题”的父母是大多数(84.6%和84.3%);转向网络去“满足好奇心”、“发泄性冲动”、“寻求性知识”的学生,也是大多数(初次上网年龄18岁以下的,对照组27.6%,干预组34.4%;18~25岁的,分别为37.1%和37.4%)。

正因为如此,大学性教育面对的学生中,不乏满怀羞涩的性盲,也不乏头脑中充斥着谬误与成见的“专家”,更糟的是,一些人片面追求“性解放”和“性自由”,其性价值观正在转向性放纵,还有人已经迈过了传统性道德的底线……。这使“亡羊补牢”的性教育者无奈而又遗憾,因为不管教师怎么努力,可用时间仅有32学时,而不谙世事的学生接受网络色情的熏染已达数年。

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性教育的确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阻止了一些有害身心的行为,甚至也能改变一些人的性价值观;然而由于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不可避免的局限,由于网络色情为代表的黄毒污染猖獗至极,其正面影响仍然有限。在“浏览网络色情后,是否认为性教育没有必要”一问中,干预组对于性教育的肯定虽比对照组高出10.8个百分点,但认为“性教育没有必要”的,仍达33.6%见表9。

这一冷峻的数据提示我们,让大学生学习科学的性知识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忘了那些自以为正确的谬论,并能认同以道德和责任为其特点的性价值观,进而纠正或终止那些已经开始的危险行为。

今天,在国内许多地区(含我省),性教育的步伐正在走进愈来愈多的中小学;网络色情的综合治理问题,也正在愈益引起教育管理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理由相信,我国性教育迟至大学阶段才通过选修的形式来“补课”的尴尬局面,终有一天会从根本上改变。

猜你喜欢

性教育数据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种借助数据处理构建的智能食堂管理系统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浅谈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预购电管理应用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