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表的构想

2009-05-05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2期

卢 晶

摘要:在分析目前现有的各类评价表的不完善之处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中评价制度改革的目标,以《通知》与《指导意见》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表由每门学科的形成性评价表(通常一学期三到四份)加上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表组成,以实现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表;形成性评价表;终结性评价表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12-03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并建议“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评价问题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的评价表尽管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形式,但由于其评价的综合性、记录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多样性等特点,成为学生评价的主要载体。因此,设计出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同时又适用于新课改实施的评价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目前学生评价表的现状

(一)成绩报告单

从新课改启动至今,无论是新课改的实验省份,还是尚未推进新课改的地区,学生成绩报告单仍然广泛地继续被一些学校、教师使用,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成绩报告单的内容非常简单。由学生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各门学科的考试成绩,最多加上班主任—个人的“操行评定”构成。

(二)学生成长手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也相应的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的时候,也不再一味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试图反映出学生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有部分学校逐渐使用学生成长手册来替代学生成绩报告单。

以安徽省芜湖市某中学的《中学生成长手册》为例,其内容涵盖以下方面: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校园规范;学生档案(姓名等个人信息,个人的优点,理想,学期目标);一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一学期结束时的学生自我总评,家长与班主任的寄语;一学期文化课成绩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情况记录表;学生获奖记录表;记录学期中学生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的记录表。

(三)综合素质评价表

综合素质评价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焦点问题。学生评价表的名称中也出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字眼。

以江苏省海门市某高中《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例,在一张报告单上面包括了:各门学科的名称;各门学科中相应的各个模块获得的学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主题及评价的评语;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的等级评定,突出表现记录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表的改革没有一蹴而就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课程的评价承载着许多的责任和理想,然而,就目前我国存在的几种形式的学生评价表、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手册及综合素质评价表而言,貌似学生成长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表体现了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精神,同时好像改进了学习成绩报告单的不足,评价表的改革取得了全面的成功。但事实并非这样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延迟性倾向

新课改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的激励功能是以诊断、证明、反馈等功能为前提的。评价之所以能够促进发展就在于:通过评价可以证明学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与其他学生或预期目标的)差距或不足,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必要与可能,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得到及时反馈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才可能发挥效用。而且前的学生评价表却不能真正实现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学生成长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表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记录与评价,但在评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进步与退步时,反映得不够及时,一个学期结束以后学生和家长才看到这一份评价表,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和改进自己,且根据此来完善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安排。

(二)狭隘化倾向

新课改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成长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表将过程性的评价狭隘化为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似乎只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了评价就是过程性评价。学习是一个整体,在学校课程的背景下,非智力的情感态度因素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知识的学习及智能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很难加以分割。过程性评价显然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对学生的智能表现排除在外。过去成绩报告单明显存在终结性倾向,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成绩的过份关注,无法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对新课改中过程性评价的狭隘化理解,无疑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份忽略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与新课程评价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背离。

(三)形式化倾向

新课改倡导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学生成长手册试图将学生在校的所有表现都纳入其中进行评价,似乎这样才是对学生全面的评价,而实际是手册内容繁琐,重点不明确。对学生、教师而言,无疑加大了在填写时的工作量,容易导致他们随意填写,这也就是失去了手册体现真实性的意义了。对家长而言,通过此手册也难以有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最终流于形式。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内容仅仅是在传统的学生成绩报告单只有成绩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综合素质的等级评定,貌似改进了成绩报告单只有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问题,而实质上在评价表简单的增加“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的等级评定,几个简单的A、B、C、D的等级无法全面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具体情况。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内涵。

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表

尽管新课程的许多先进的评价理念为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在许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评价模式——学习成绩报告单。这不只是传统模式的惯性在发挥作用的问题,还必须承认,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评价模式,

有操作简便之长。不好的习惯可以慢慢得到纠正,而执行复杂的操作程序的难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从技术上、资源上和心理上看,短期内实行高度复杂评价程序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目前最应该做的是,需要寻找到一种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相吻合,同时有实践应用基础的、系统可操作的评价形式和方法。

(一)综合素质评价表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内容主要包换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发展目标两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学科学习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内容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综合性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整体描述,尤其突出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潜能和采用A、B、C、D等级来评定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综合素质评价表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表应避免的误区:新课改倡导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并不意味着评价的内容要“面面俱到”或“事无巨细”。强调要改变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并不意味着评价的内容将学生学业成绩、智能表现排除在外。提倡过程性评价并不意味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非此即彼。

综合素质评价表应解决的问题包括:知识、情感、能力等评价内容的比例关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如何处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如何协调,过程性评价、情感评价如何付诸实践等问题。

(三)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初步构想

以一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表为例,基于实现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发展目标的有机整合。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内容包括:

1、形成性评价表

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学段的具体情况开展形成性评价,即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前,每门学科建议有三到四份各自单独的形成性评价表,在表上注明学科、学生姓名、年级、班级、日期等信息。日期应填写此阶段学习过程是从什么时间至什么时间。形成性评价表总体由三大部分组成:学习结果评价、学习状态评价及学习综合评价。

①学习结果评价: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列出的本学科各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等级评定。主要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②学习状态评价:从课堂表现与作业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等级评定,主要表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在一阶段教学过后,及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评价,只会有助于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而不会无端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③学习综合评价:包括教师寄语、家长寄语以及学生寄语。教师寄语这部分由该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填写,建议具体填写学生的在此学习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优势,需改进的地方,以及给予学生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学生可以填写自己在此阶段中的学习感受等。家长可以填写对学生的期望。及对老师的建议等。力求简洁,具体,不要空洞,流于形式。

2、终结性评价表

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由每门学科的任课老师与班主任、家长、学生、同学共同来完成这一份终结性评价表。此评价表内容包括: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该学期参加活动记录、奖/惩记录以及教师、家长、同学、学生自己的寄语。

①学科学习发展性评价:分为每门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其中对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工作由相应的学科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该学科的一个学期总共的形成性评价表的记录进行综合评定,采用等级的形式。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是学生取得的期末考试的各门学科的成绩。

②综合素质评价: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等级评定。

③参加活动记录,奖/惩记录:由学生填写完成。

④教师、家长、同学、学生自己的寄语:最后的老师寄语,建议由班主任填写,对学生这一学期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同时,家长寄语,同学寄语,自己的话,都建议从综合的总结的方面来进行评价。

3、补充说明

综合素质评价表上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方面的等级评定来对基础性发展目标进行评价,等级评定的依据是通过各门学科形成性评价表的记录来综合评价。如运动与健康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着重从学生的体检表。及从学生在体育课这门学科的形成性评价表上的学习结果、学习状态等评价的结果综合而成。学科学习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表上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主要采用学科成绩或等级评定的方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通过评价表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教师的评语。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来体现。力求设计出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表。

由此,一学期的完整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当由每门学科三到四份的形成性评价表加上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表组成。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