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下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2009-05-04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张 维

摘 要: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模式。本文分析了城乡一体化与教育信息化的相互关系,并针对目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就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费筹集、自身信息化建设以及与城镇教育体系融合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有效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建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8-0028-05

面对我国目前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和农村信息化战略,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目前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差距,通过提高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化的共享和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真正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和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服务的作用。其中关于城乡统筹的新政策信号,体现国家对下一步的农村信息化更为重视。城乡统筹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教育差距的后果和扩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差距更严重,因此,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就必须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快速推进,不仅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而且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差距是农村与城镇间差距的重要方面,而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城乡间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形成城乡数字鸿沟和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城乡教育一体化,关键是要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差距,使城乡经济与教育能够一体化发展。

城乡间信息化发展的差距越来越阻碍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而国家提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强调关于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信息化基础差,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发展缓慢,相对而言,城市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体系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乡间的共享和融合来帮助农村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得以真正拉近城市和农村间的差距。

二、城乡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

城乡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虽然国家财政在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通过义务教育制度来减轻农村教育经费负担,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农村与城市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仍然巨大。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直接表现在师资、信息化、设备、校舍等多方面。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袁振国副司长对我国转型期重大教育政策问题的案例研究,从1998年到2002年每两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小学城乡生均经费差距比从1.80∶1,扩大到1.83∶1、1.86∶1、1.82∶1。同期初中城乡生均经费差距比从1.59∶1扩大到1.75∶1、1.97∶1、1.94∶1。而根据200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0-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小学由413元增加到1014元,年均增长25%,初中由534元增长到1074元,年均增长20%,均高于城市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城乡之比都由1.5∶1缩小为1.2∶1。由于城乡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经费差距。

由于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在各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投入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积极性和认知度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农村信息化教育的硬件、软件,人才培训上由于缺乏相应资金都明显处于落后。

2.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根据200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4年,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东部地区平均为1874元,西部地区为1017元,东、西部地区之比为1.8∶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平均为304元,西部地区为121元,东、西部地区之比2.5∶1。与2000年相比,初中生均拨款东西部地区之比均有所扩大。小学情况也与之类似。2004年,中部地区小学、初中生均拨款均低于西部地区,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约低20%,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则更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教育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地区之间,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导致东西部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这也体现在两者的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同时,这种信息化教育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教育体系的发展。

3.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差异

(1)学校硬件配置

由于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如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校园网建设等辅助工具的投入都明显不足。在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学校平均多媒体教室数量,教师平均办公用计算机数量、百名学生拥有的光盘等数据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实现“校校通”的学校及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占调查比例分别为:84.35%、63.2%、53%和18.1%、26.1%、6.1%;每所学校拥有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室数分别为:4.4、1、0.8;城市、县镇和农村生均拥有计算机的数量为:15∶1、25∶1、29∶1;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8.7%、48.3%、28.3%。(数据来源:2005年江苏信息化年鉴)城乡学校在这些巨大的硬件差距都直接遏制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2)学校软件配置

一方面,由于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硬件上,使得教育的软件资源投资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很少的教学软件资源集成到了服务器,能够提供在线分类检索和查询的数量更少;大部分农村学校只是购买了部分教学散片,教师自己做了部分课堂教学用PPT,没有形成持续化,也不能提供在线信息检索,农村基础教育在自身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则几乎是空白,数字图书馆的购买和利用程度也很少。

另一方面,信息化资源的配置的效果和教育信息化的均衡投资有非常大的关系。从具体机构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涉及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用的推进,还包括运营服务和教育技术标准,在现行的投资模式下形成一个“金字塔”。国外的信息化的投资比例一般是4∶3∶3,即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30%是人才培训。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是9∶0.5∶0.5,硬件建设过度,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投资过少。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导致基础设备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

(3)信息化人力资源配置

教育的信息化需要教师作为后盾,农村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知识得不到保证,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更加无法保障。很多信息课教师都是别的科目教师现学现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机会也很少,因此,教师把数字资源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欠缺,无法真正发挥教师作为信息化教育领导者的作用。农村学生能获得信息化教育的机会不多,实际操作能力差,对信息课程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纸面,兴趣也难以提高,而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强化学习更是处于空白。

城市信息化教育基本从初中开始信息课程,并能通过专业的教师和较为成熟的设备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大大提高。以2005年江苏省为例,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校均拥有信息技术教育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2.46、2.25、1.34;小学拥有专任教师人数分别为:0.78、1.08、0.37。(数据来源:2005年江苏信息化年鉴)城乡这种信息化教育人才的差距,直接影响了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4)城乡信息化隔阂

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城乡信息化教育体系间缺乏流动性和共享的隔阂,则是教育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另一大障碍。城市教育体系信息化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并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效应,不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和交流。但是,对于农村而言,却无法感受到这一成果,信息化的规模效应无法在农村得到体现,共享和交流则更少。城市的信息化资源无法向农村流通,各种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无法共享,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的应用以及运营服务都无法帮助农村开展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其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制度上的缺失、经济上的差距、地域性的管制形成了城乡信息化的壁垒,如果要提高城乡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差距,就必须要加强城乡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从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先进带动落后的趋势。

三、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费

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过低是阻碍农村教育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原因。城乡经济差距、人均收入差距,导致了城乡教育经费的支出不平衡,从而使得农村教育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开展。要加强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费可以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民间资本、企业资金支持等方面来实现。

(1)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

以农村义务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作为理论依据,以国家财政为公共财政作为制度背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区分地区和城乡差异,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国家财政全面转向公共财政, 加速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加强中央财政向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财政体系的支持,特别是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地方财政的支出向区域内的教育体系倾斜,重点加强区域间城乡教育体系的财政非对称支出。

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需要提高教育体系经费的支出和管理。合理安排教育经费的预算,形成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专项经费支出,确实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教育专项的年终决算和审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审计结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考核、干部考核相结合,并以此作为部门评比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相应对学校建立类似制度,保证每笔资金用到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上。

(2)民间资本的介入

我国教育资金一直以来的来源都是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来源的单一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西方发达国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事业,一方面缓解了教育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间资本的利用率。我国应当积极引入民间资金流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通过民办教育,以及民间资本进入一些相关农村教育信息化产业可以很好地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在政策上对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鼓励民办教育在农村的发展,提倡民办教育在教育信息化上的投入。其次,给民办教育在办学效率和学校基础建设上以有效激励,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社会声誉好坏情况, 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教育体系。同时,给社会慈善事业在农村教育投入方面以政策支持,引导慈善资金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民众捐资农村教育慈善事业上的税收支持,鼓励民众对于农村教育慈善事业的捐款,从而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各种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反过来讲,农村信息化又将提高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IT消费和支出,巨大的潜力吸引设备商、家电等IT企业的参与。目前,英特尔、联想、惠普、微软等IT厂商开始积极进入农村市场,可以借助这些设备厂商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英特尔公司就表示将资助中国1000个行政村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这些企业的资助可以加强农村教育的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建设,减少农村教育资金的自主投入。同时,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引导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来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农村教育的宽带化和数字化。

2.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息供给平台分布较分散,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硬件建设过快,信息资源少,特别是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结合我国在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农村信息化已建成的信息资源库来建立农村县市的大型数字化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满足本地区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使用。通过与县市中心资源库高速网络互通,学校自己的信息资料收集和教师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教学网络互通;学生用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都实现网络互通,从而解决区域内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的资源共享和避免各个学校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城市已经建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可以向农村开放,数字图书馆通过农村信息资源中心库,向农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同时,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网络和商业网络为农村教育体系提供在线信息与服务,将互联网发展成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个重要信息传输渠道。

教师是教育的首要资源,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不如城市,农村教学环境较差,农村教师一直面临较大的需求缺口,专业的信息课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高,许多农村教师对于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根本不曾了解过。要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专任信息课教师的数量的差距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巨大差距,首先,国家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可以将农村教师职位纳入国家公务员体系,并通过具有吸引力的长期聘任制来鼓励优秀人才长期在农村任教,通过国家的专项拨款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毕业大学生和师范类大学生回农村支教,特别是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开展农村的信息化课程教育,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对这些服务农村地区教育事业人才的服务。

3.城乡资源的流转和共享

城市与农村的信息资源的隔阂导致了城乡资源无法流通,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间的教育资源流转。鼓励城市反哺农村,通过城市优势的教育信息资源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帮扶来带动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发展。让城市与农村地区、城市优秀学校和农村地区贫困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将城市的一部分资源如基础信息化设备,教育软件等转移到农村,形成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城市优秀信息课教师支教农村学校,带动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引导农村信息课教师到城市对点学校进修培训。实现点对点的帮扶,这样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率,也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通过农村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来带动周边地区,实现以点带面。

推广现代远程教育,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加大对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并结合地方政府的信息技术培训一起开展,通过城乡间的教育交流和城市对农村教师的帮扶来扩大农村教师培训和提高的机会。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加速城乡间信息资源的流转,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将城市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料传递给农村。

实现城乡统筹规划,无疑对农村教育体系的信息化发展更加有利,其打破了以往的城乡界限,从而解决了城乡间信息资源互通的问题。统一规划城乡的教育信息化配置,实现对农村地区的倾斜,以重点发达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教育行政管理编制,通过中心的优势改善周边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强城乡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整体辐射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区域城乡间的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信息平台和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机会。

4.与政策的融合

城乡一体化和帮扶农村教育是国家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在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资,一方面促进农村教育体系配置,一方面加大内需应对经济危机。例如在国家推行的村村通工程中,可以通过对运营商和设备厂商补贴的形式,来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使更多的资源可以向农村教育倾斜,避免城乡的教育信息鸿沟。国家目前正大力推行家电下乡政策,通过补贴的形式帮助农村地区购买电视、手机、洗衣机、冰箱。家电下乡政策应与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相结合,给予农村学校购买电视的补贴,在三网融合的情况下,电视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的载体作用,而且通过各种教育频道,可以更大限度地支持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帮助农村地区师生获取信息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四、结束语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教育体系发展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城乡一体化下的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现代化,为实现城乡总体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2]熊才平.以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3]查有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4]解月光.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5]浦东教育局.浦东新区:城乡教育一体化[J].上海教育,2007,(1).

[6]费龙,马元丽.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7]江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信息化年鉴[Z].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