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大学生“13431”思维法 做科学发展观忠诚的践行者

2009-05-04张媛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精神大学生能力

张媛媛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广泛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科学发展观忠诚而坚定的践行者呢?通过系统学习和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必须做到:树牢一个志向、强化三种意识、把握四种关系、彰显三种精神、实现一个目标。具体叫做“13431”的思维法。

一、树牢一个志向,就是牢记历史使命,立志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总结建国后发展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各项事业高歌猛进、蓬勃发展。展望今后的发展路程,又靠谁来接替前人传递过来的胜利火炬,让我们党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依旧一路高歌永向前?当然靠青年的一代。而大学生又是青年中的精英和骨干,这付重担自然而然地要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膀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更说明,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必须责无旁贷地牢固树立这样一个志向,即: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年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一大热点,社会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目前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而且是在各方面百般呵护中长大的,经历的顺境多坎坷少,自身优越感比较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生历程。经历了一场特大的汶川地震,经历了一场圆梦百年的奥运会,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实际考验,社会上的各个群体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从而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这充分说明,我们这一代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完全有能力大展宏图,迎接挑战,推动改革开放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前进。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命运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尽量地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并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强化“三种意识”。即“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成才意识”。做一个有抱负、有能力、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人

年轻人上大学,为的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为社会进步服务。同时能在其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能量,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锲而不舍考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现时下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从书本到书本,加之又在较为封闭的校园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使一部分同学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习惯,把自己置于大千世界之外,对校同外发生的社会事件既不去接触又不去了解。这样做不仅有悖于我们上大学的初衷,而且也有悖于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对我们的重托。在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更新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做到面对世界强化“忧患意识”,面对历史强化“责任意识”,面对国家强化“成才意识”。

强化“忧患意识”,就要使我们在世界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关注着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为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去奋斗和拼搏。中华民族历来勇于进取,然而,历史的竞争却是无情的。对此,我们每一位大学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先觉,把“忧”的东西考虑到事前,致“患”的因素时刻于心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强化“责任意识”,就要使我们大学生们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奋斗和拼搏。有句古训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首先要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增长知识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些哲理名言都道出了“责任”二字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最主要体现出的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大学生共同需要的。

强化“成才意识”,就要使每一位大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增长能力、早日成才。大学期间是人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阶段。“天生我才必有用”,“优胜劣汰见高低”。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法大学殷切希望大学生:“学生必须首先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既要学好理论,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三、把握“四种关系”,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信仰与理想的关系”、“品行与道德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做一个善于驾驭矛盾、化解矛盾的人

大千世界,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大学校园亦如此。如何在矛盾众多的社会里学会“游泳”,面对矛盾遇事不惊、游刃有余?这是我们大学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1.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分清主次,社会为主,个人为次。一个人生活在社会,自然就要服从服务于社会。然而社会又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要掌握这样一个辨证的法则:在努力实现个人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又要发挥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眭;既要不断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为社会的进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尽力发挥个性,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挖掘出来,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人生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

2.把握信仰与理想的关系,指的是如何把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一致起来。一个是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是人的动力源泉,二者携手并肩,相辅相成。崇高的信仰、远大的理想都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大学生在高校深造期间,是设计人生、规划未来的关键阶段。确立怎样的信仰和理想,从根本上就能决定自己的一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予以对待。

3.把握品行与道德的关系,就是要明确怎么做人、做什么人的问题。大学生风华正茂,热情高顾虑少,但遇事也往往容易冲动走极端。尤其是当今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表演的角色纷纭复杂,人性

中的各种成分交织在一起,很容易模糊我们青年学生的视野,使我们的思维产生迷惘困惑。因此,我们必须真诚地面对社会,切实把握好“品行与道德”所涉及的做人规则,真正做到善恶分明、遇事大度、博学勤奋、品行端正,以展示当代大学生崭新的时代风貌。

4.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着重要解决好自身的“梯次转化”问题,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当今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知识大爆炸”。因此,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必须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要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掌握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和处世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

四、彰显“三种精神”,即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孝忠仁爱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做一个传承民族精神、无私报效祖国的人

强调在大学校园里彰显“艰苦奋斗精神”、“孝忠仁爱精神”、“甘于奉献精神”,是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上的缺失提出来的。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的“独苗”,从我个人细微的观察中发现有不少同学对“艰苦”是陌生的,论“感情”是淡薄的,谈“奉献”是有条件的。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因此,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们必须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座右铭,不断更新和加强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精神自觉的传承者。

彰显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物质生活的转型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具影响力的变革,长期的生产力变革与建设历程也赋予了我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传统。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大学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但一些同学在这方面却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大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个性强,献身精神差,面对艰苦的条件打“退堂鼓”,少数人甚至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的岗位往往能够考验和锻炼人才。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人也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

彰显“孝忠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即对父母要孝。古人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孝心一片动天下”,这些说的都是孝心的重要性。身在校园,仍在求学的大学生不但难以从金钱上回报父母,而且父母仍要用血汗钱抚养我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应当理解父母的苦心,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和健康成长来报答父母。忠,即对人民要忠。在大学生来说,则表现为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厚情感,选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一个聪明勤奋而且忠诚于人民群众的大学生就一定要有所作为,把为人民谋幸福做贡献作为自己的奋斗动力。仁,即对社会要“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生要把自己融入社会里去摔打、去历练,学会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养成开朗、豁达、理解、宽容的人格,更好地与他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以赢得社会的接纳,赢得与他人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机会。爱,即对国家要爱。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信条,大学生更是如此。

彰显“甘于奉献”精神是一种人生的崇高精神追求。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无不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精忠报国”,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登上一个新阶梯。”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当前我们国家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使命,为每一位大学生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自觉地把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孜孜以求,把与祖国共奋进化作每一天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五、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刻苦磨练,全面发展,做一个德才兼备、积极创新进取的人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刻苦地学习和磨练,实现自身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既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大学生必须确立的成才目标。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改革开放也已经步入了攻坚阶段,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我,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理想、追求找准坐标,重新勾画全面发展的人生轨迹。

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在不断前进,事物在不断变化,我们大学生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学会学习是个人单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奠定终身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掌握科学的方法,特别是适应自身特点的方法,以及增强自己获取识的能力,是避免成为知识容器、做题机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的关键。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力求学会客观、理性地认知事物和现象,逐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学会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融合出新颖、独特、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创新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科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突出强调的是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功能在于提高自身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第三要注重培养合作能力。当今社会一方面强调独立精神,另一方面提倡合作。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互惠互利的精神和积极的姿态处理好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培养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意识;第四要努力锻炼实践能力。从当今社会发展和当前就业的形势看,缺少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不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为此,我们大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通过课题设计来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通过创新实验去尝试一些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学术类的社团,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使同学们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五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创新潜力,保持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探究的手段、批判的精神、想象的方法、严谨的品质去积极参加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实践活动,自觉养成创新的习惯,点燃求知和创新的火焰,让自己埋在心底的智慧种子接连不断的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猜你喜欢

精神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拿出精神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