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应正视的几对关系

2009-05-04韩荣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正确处理素质科学

韩荣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阵地,只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而高等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统揽全局的同时把握重点,以重点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实际出发,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应该正视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扩大办学规模与改善办学条件的关系

规模是基础,办学条件是保障。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更多家庭的子女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国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智力储备。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相当部分的高等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硬件设施超负荷运作,而为满足教学需要,又不得不大量借贷用于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真正投入到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很少,致使内部教学设施十分缺乏。同时学校考虑未来可能“人多为患”,也就不可能大量充实师资,使得现有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工作,教学质量下降。相应地,学生由于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整体素质下滑。凡此种种,都与科学发展观相距甚远,不可能使高校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而应把发展规模与教学硬件设施的承载能力、师资的承受能力和发展要求、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握好发展节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更要在考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当地的产业、行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结构相协调,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能盲目攀高攀大,盲目追求高速增长。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主要问题是专业口径过小、社会适应面太窄、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大学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矛盾。影响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这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是相悖的。应该看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后续社会人才需求,或者说,往届生创业率与创业质量反作用于应届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因此,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真正付诸实践。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任务艰巨,其责任和使命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综合素质人才。在高等教育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各项工作,有利于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兼优的人才,有利于发展、实现、维护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仍旧是以升学为导向,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方面的教育。而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人们更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解决就业问题。因而,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主要在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方面的教育。有些方面的教育虽然实施了,但由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偏颇、方法失当,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出现,固然有他本人的主观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失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仍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因此,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我们应树立多元质量观,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努力营造适宜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努力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品德好、性格好、身心健康,能正视现实、心胸开阔、待人宽厚、意志坚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综合素质人才。

四、正确处理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制胜法宝是品牌。学校办学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质量为生命。质量就是一所学校的品牌。那么,如何提升质量,创造品牌?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普通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强化管理更显重要。从教师层面讲,强化管理就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做到以师德教育为主线,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强化管理还应科学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原则,在软硬件上为广大教师搞好教学科研搭建广阔平台。注重人文关怀,创设和谐校园。就学生管理而言,面临诸多问题。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的相对下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困难。因此,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放任型管理: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二是保姆型管理:担心学生出问题,对学生实行强制式的管理。二者均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符。我们认为,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这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稳定性、不成熟性以及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决定的,是由大学的特殊氛围、现代大学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及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性所决定的。只有强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纠正教育行为偏差,规范教育行为,确保育人质量。当然,坚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还必须强化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建构科学、合理、适当、明确、可行的制度与规范。要从学生整体实际出发,多了解学生,多鼓励学生,多关爱学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多角度、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构建以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为基本出发点的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

五、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高校的第一要务,高校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才能解决稳定等其他问题。我国许多高校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起来的,因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的惯性很大,再加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成功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同时,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传统计划经济思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带来了许多的不适应。为此,高校必须实施全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办学的生机和活力。但改革必须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知识技术创新,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稳定。改革对高校的发展是必需的,但决不能以改革为名来损害教职员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也不能以改革为借口向学生乱收费,更不能打着改革的旗号把高校管理的事情推向社会不管,应尽的责任不尽。稳定压倒一切,也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高校的发展、改革都是以稳定为前提和保证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有效推进高等学校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造福于国家、社会和人民。

猜你喜欢

正确处理素质科学
正确处理余数
正确处理余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