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与重建
2009-05-04宋卫民
宋卫民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现象与归因
贫困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据统计,贫欧各国困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20%左右。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可恃的家庭经济基础,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完善个性。
我们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是:人际交往动机缺失,自我效能感差,人际交往的敏感性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约占78%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的同情,常常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是围绕着学习和生活发展起来的,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建立在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在学习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维持型的;在生活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生存型的。另外,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趋利性、物质性等不良现象使不少贫困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发生错位。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虽然贫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为什么那么多贫困大学生又要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的需要呢?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己“没钱”的困窘和周围其他同学“有钱”的对比,是他们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需要的主要原因。正是有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没钱”与“有钱”的对比,使很多贫困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有偏差,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评价过低,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即使与同学交往,也往往把握不好分寸。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常常以一种自卑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孤僻、抑郁、压抑、猜疑、羞怯、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焦虑紧张、不知所措等。有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有的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
由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较强,他们交往的对象也有较强的选择性。他们将社交圈子局限在较狭小的范围内,一般是同班少数同学、宿舍同学或老乡。他们人际交往的频度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也比较单一,请客吃饭、旅游等形式的人际交往形式很少问津。贫困大学生交往朋友的数量少、频度低,且主要是同性朋友。贫困大学生也渴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支付不起高昂的“玫瑰”成本,尤其是男生,很难潇洒地掏腰包。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妨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既有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他们本身的主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许多贫困大学生感到与周围的同学难以相处,周围的同学也觉得不少贫困大学生难以相处。
二、重建和优化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面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用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适应大学生活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
1.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贫困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呈现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我们的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人际关系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微妙而又复杂的变化。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正视差异,克服以偏概全等错误观念,采取积极的态度,存大同,求小异,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调适,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贫困大学生还要克服人际交往的知觉偏差,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增进个人人际交往的魅力。
2.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尽管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强烈需求,有融入群体的迫切愿望。
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破解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难题。我国社会虽然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在一个较长时一期内,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依然较大,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健全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
学校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支持情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优化人际交往的动机。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如果一个大学生长期缺乏与别人交往的动机,就会带来性格的缺陷。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的动机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外在反映,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贫困大学生更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的支持情境。
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载体的。没有交往,就谈不上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有助于贫困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贫困大学生必读的一本无字书,必修的一门“立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