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影响因素和失败原因
2009-05-04刘宏山
刘宏山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多元共存”成为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精神特征,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倾向,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现实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大量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原有接受的单一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容易使他们陷入心理危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主观因素即个体的心理面貌产生的,而对心理面貌起导向和调节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系统,其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因素
(一)网络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青少年是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大学生更是弄潮儿。网络化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在大学生追寻自我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网络是一种帮助人们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网络的工具化倾向很明显,各种网络活动都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假定的过程。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安全地、不顾社会评判地尝试各种角色,广泛地探索自我的各个层面。
其次,网络化带来价值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时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全球范围内连通,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带来文化的冲突。长期接触网络而接纳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将与他从小由家庭、学校、社区而获得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和深刻的文化冲突,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辨别上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也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性。
再次,网络时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许会带来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分裂。如果一个学生太固执于网上的自我而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迷失自我。但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到的,这不是一个很快的、轻易的过程。
(二)大学社团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大学社团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组织而成的团体。不同的社团在大学生的人生转变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性,水准参差不齐,而这种情况使大学生内部出现了微妙的人际关系反应。学生社团往往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群众性、专门性和松散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渠道和条件,这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心理上比较成熟的学生群体。
(三)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从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完全被推进了就业市场,因此,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学生必须在就业市场上向用人单位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将成为人生第一步的失败者。因此,大学生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中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促使他们在形成自我同一性时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主观方面
1.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二者的不一致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目前的状态,现实我和理想我是有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不切合实际,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积极处理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是调整大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有效手段。
2.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从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这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很有效地使青少年找到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和确定美丑善恶的标准,是确定人生失衡与否的重要依据,亦是人生中一个必要的阶段。
但是,当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时,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
(2)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会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会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埃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实际上是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2)青少年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是
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场所。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是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3.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氛围。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这一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讨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三、结论
作为特定群体的大学生,在新阶段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社团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使大学生勇于探索自我,在自主定向的基础上确立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种种危机、种种影响因素。使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期开始无限地拉长,甚至越来越使大学生难以和社会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了。这种矛盾不仅是大学生和成人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么简单,甚至可以看成是全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缩影。因此,在面对大学生的问题时,必须慎重考虑,才是解决社会矛盾、走人和谐发展道路的必要方式。同时,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要以成人的理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应该给青少年一段时间,给大学生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