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工作应注意的心理效应

2009-05-04朱其志刘传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贝尔纳首因效应辅导员

朱其志 张 玲 刘传俊

一、首因效应:避免先入为主,克服心理上的偏差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在30道题中各答对一半,但是让学生A的正确答案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的正确答案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接受测试者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测试者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上述实验表明:最先得到的信息(第一印象)对整体印象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的表现之一。

在心理学上,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所具有的强烈影响作用。”它往往通过对别人的体态、衣着打扮等外部特征的印象,进而推断出其动机、兴趣、情感、毅力等,最后综合这些知觉形成对人的总印象。研究表明,这种根据有限信息和个人主观因素得出的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往往容易使人先入为主,影响对对象的进一步了解。

辅导员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他们入学时的体态、言谈、仪表等途径来获得,这印象在心理上是鲜明而稳固的,它在辅导员继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学生新印象的形成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因此,对第一印象好或差的学生,辅导员都不应轻易地作出结论,更不应草率地把情绪流露在言论和行动中,要做到不亲不疏,一视同仁。辅导员应该明白,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信息只是一些表面的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往往是有限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辅导员必须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具体地分析每个学生,避免心理上片面的首因效应造成对学生的知觉偏差。

二、贝尔纳效应:创设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目标

曾经有人出重奖征集题目答案:如果法国的最大博物馆卢浮宫失火,许多名画价值连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法国作家贝尔纳的回答是: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贝尔纳因此得奖。从此人们将处理问题上的这种由浅近层面人手的心理观念称为“贝尔纳效应”。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年初期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生理上虽然已脱离“孩子”的发展阶段,但尚不能履行过多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实际是处在一种“边缘人”的地位。这容易造成其典型的心理表现,如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他们的成就动机和赞许动机要比一般群体强烈得多。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贪大求全,要引导学生从身边那些力所能及、最容易人手但又很难坚持下去的小事做起,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和点滴习惯做起,才能解决好青年大学生在这一成长时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坦然接纳自身的优缺点,整合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马太效应:一视同仁,公正公平对待学生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出色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耀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相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不断上升。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向较高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较高层次,满足的比例越小。尊重作为人的成长性需要的一种,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它最终推动个体走向自我实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更希望得到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能力验证有着密切关系的自尊体验一向是青年大学生最重要的自我体验心理。他们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征询和获得信任,有时这种愿望十分强烈。

如果辅导员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过分地赞赏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使其中一些没有清醒自我认识的人骄傲自满起来;而对正取得进步的学生采取漫不经心甚至冷淡的态度,就会使得他们丧失信心。例如,—个学生在某一竞赛中得了奖,那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便会接踵而至,接下来就是入党、获得奖学金等等,而他在积累了这些资历以后,又会为获得更多荣誉和奖励增加砝码,表现为一种“赢者通吃”现象,往往挤占了很多后来者的发展空间和资源。美国心理学加托马斯·哈里森说,“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地方”,∞这是对这种学校内容易发生的“马太效应”最直接的表述。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只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四、超限效应:把握尺度,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辅导员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如总是用同一种方式、同一句话去纠正不同的错误,或者经常对某一错误进行重复教育等等,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这种教育产生“超限抑制”,对这种枯燥的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故意叛逆。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更容易重复再犯。辅导员应该切记,批评学生不能“穷追不舍”,表扬学生也不能太“廉价”,否则都会导致“超限效应”。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应注意把握“度”,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才能恰到好处。

五、蝴蝶效应:珍视细节,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

据说,南半球上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竟可以演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系统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力。这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累积和发展的过程。正如古谚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提醒了大家教育学生应关注细节,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思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学生,既要了解个体的学生,又要了解群体的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今天,又要了解学生的昨天。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全面把握学生。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行为、语言上的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正所谓“教育无小事”,辅导员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种习惯性行为,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上述几点效应外,还有许多有益于辅导员工作效能提高的心理效应,诸如罗森塔尔效应、共生效应、反馈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等,五花八门,林林总总。这些效应都各有利弊,互相联系,在运用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如果运用巧妙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倘若运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各种心理效应的利弊优劣、适用条件都要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在工作中灵活而艺术地发挥这些隐形“双刃剑”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贝尔纳首因效应辅导员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贝尔纳:请拥抱我一下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贝尔纳代斯基,紫百合之光
简论新闻采访中的“首因效应”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