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岗歇业:危机之下的中国路径
2009-05-04蒋守福
蒋守福
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低落的股市、下滑的出口、减慢的增长、对未来悲观情绪的蔓延等等,都表明了经济大气候中的又一个寒冬的到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形成了一种“出口导向战略” 的中国,不再像面对原先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那样置身事外,脱身和幸免只能成为过去式。出口导向企业受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可能是局部的、临时性的。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它将直接影响中国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格局,影响沿海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影响内地农民工的跨地域流动和非农就业等等。
金融危机就像是一种肆虐的病菌。遇到这样的病菌,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积极应对。否则,市场将成一潭死水,过去的辉煌也将被颓废的病菌符号高速抹去。
“危机时刻,现金成为王者。”
2008年以来,一些过分依赖贷款而大胆扩张的企业,以及一些以出口为主而没能及时转型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甚至关闭。随着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减少,规模性的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等现象逐步增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等问题屡见不鲜。据一家中级法院有关人士透露,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关于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类案件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原本被老百姓寄予厚望的《劳动合同法》,如今也只能是一剂安慰药。随着劳动关系矛盾的凸显,只留下转身走远的“华丽”背影,职工维权之路依旧步履艰辛。踉跄地跟随法律的条款而得不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希望开始消隐、暗淡,老百姓也不得不屈从于眼前残酷的现实。面对金融危机,普通的职工又能怎么办?在如今的现实之下,或许,这也成为一种合理性。
而此刻,企业如何才能做到自保,也成了不得不慎重考虑的话题。生产停顿、效益倒退……要根除这种结果就必须依赖革新的保驾护航。企业成为“革新者”,那么职工就毫无疑问地成为“被革新者”。
国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宋新宇博士谈到,危机时刻,现金成为理所当然的王者。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为了保住既有的利益,企业不得不认真地检查自己的业务系统,进行瘦身运动,果断地砍掉没有成功希望的项目、部门、网点、人员,降低成本以便度过可能漫长的冬天。
部分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亦开始出售资产、并购、重组等,这个时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员工。他们该何去何从?重组之后,业务重叠,总会有部分员工不可避免地被裁掉。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谁也躲不掉。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员工暂时歇业,待岗在家。他们迫切地希望可以提前返岗就业,一些人也乐天地认为“企业会好的,自己也会好的。”也由此,我们展开了一个关于待岗歇业的话题。
从下岗到待岗:中国是否完成和世界的接轨?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开始了大刀阔斧改制,人力资源的重组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原先拿着铁饭碗的工人阶层被迫下岗,一时间“像无头的苍蝇,茫然不知所措”。经历过的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仍是心有余悸。而如今,金融风暴之下,一种新的劳动关系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出现——待岗歇业。一些专家甚至欢喜地说道:“从原先的下岗到如今的待岗,说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和世界的接轨,是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待岗歇业又是只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大规模出现的现象。因而,中国除了完成和世界的接轨之外,还保有着自己的特点,计划经济之下的市场经济还是适合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的。”
除了成功举办奥运会,有人甚至将金融危机称为2008年中国人最为骄傲的事情。金融危机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原来在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衣食无忧的生活面前,还会有所谓的“灾难”。对于习惯了稳定的中国人来讲,此次金融危机除了积极响应政府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之外,还让更多的职场人士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对于抵抗日后的经济颓势也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待岗:舆论中的变相裁员?
福建省某渔业公司是一个以出口型为主的企业。2008年以来,出口锐减,效益下滑。企业高层决定把产品低价转向内地市场。但是,不是很理想的收益促使企业动了大幅降薪的念头。一些职工看到每个月工资都在下调,生计难了,就提出自动离职。该企业的李某说:“我们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给予了他们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那些离职的农民工,已经和公司有了劳动关系,等到日后公司运营转好之后,他们就可以直接进入公司。另外,也有一部分人给予了待岗待遇。”
但是问及待岗时间和相关待遇,李某的言语变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辞。
根据相关人士的引介,记者找到了该企业一位待岗在家的张晟良。43岁的他住在一个僻陋的小巷子里。谈及待岗这个问题,张晟良满腔义愤。“每个月300块钱的补贴根本就不够花的!”所以,2009年1月17日,待岗没几个月的张晟良就在台江区农贸市场找到一个月收入1300元的工作。“前段时间,公司还有人过来问我有没有找到工作。得知情况后,就停发了我的待岗补贴。”听张晟良讲,像他这样的待岗员工多的是。不满较低的待岗补贴,就去找了另外一份工作。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停发岗位补贴。张晟良接着说到:“我们也没有时间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待岗这个问题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于是,社会上就流传这样一种言论:“待岗歇业,说得明白点儿,就是变相裁员。”事实果真如此吗?
陈秀娟是某医药公司的职工。拥有12年工龄的她,算得上一个老员工了。年前该公司因经营状况不佳,很多领导的工资降了,部分员工也回家待岗了。不过令陈秀娟感到欣慰的是,只有初中学历的她不但没有被公司裁掉,每个月还可以领取650元的基本工资。“逢着节庆日,领导还会走访,发放一些小礼品,我的心里也就踏实了很多。说实话,我们也能明白公司的难处。不过,我还是一直盼望着能重新上岗。平时忙惯了,这样一直歇着,挺不舒服的。”
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张晟良、陈秀娟,关于他们的不同待遇,有人归结为是运气使然。但是,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考虑这个话题。职工会靠拢待岗还是加入被裁的队伍,真的只能靠运气吗?
企业的选择和坚守:裁员还是待岗?
社会学家指出:经济危机之下,裁员是无可避免的市场规律;而给予职工待岗,则是“逆流而上”,企业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具备相当的实力的,否则根本维系不了庞大的工资开支。
虽然很多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对待岗歇业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但是,通过几天的走访记者得知:向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在金融危机之下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有些公司甚至丝毫不会顾忌员工的利益。位于福州金山工业区的一家电子企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员工数量就从原来的两千四百多名降为一千九百多名,裁员的规模可谓是空前。公司的这种做法让很多员工感到心寒。一位保安说道:“前段时间,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提着包裹从宿舍楼里走出来,想想都后怕。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不会像他们一样收拾一大堆的包袱滚蛋。”
私下采访到一位地质工程公司的经理,他的话令人感触颇深。“大规模地裁员肯定不行,和欧美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我们这边有政策。怎么办?领导决定,降低薪资,然后寄希望于职工自己可以自动离职,再去找其他的工作,我们就不用缴纳巨额的经济补偿金了。”
但是也会有一些公司实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不惜血本”地给予员工以待岗或者技能培训而没有裁员。一位老总说:“我们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职工信心,不裁员,就会累积人气。面对日后的挑战,奋力搏击,与国际接轨,挺立潮头,才能再创新的辉煌。”
据一位记者透露:2008年9月份,福建宏远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慎重考虑,暂时关掉产品质量低下的A厂,将A厂员工全部转入B厂进入岗前培训。在这期间,A厂员工每个月可以领取几百块钱的待岗工资。公司承诺,在A厂重新改造完之后,原先的员工可以返回A厂继续上班。如今,A、B两厂均得以正常运转。技能得到提升的A厂员工对公司业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面对经济颓靡之势,公司的生产和业务完全做到了有序进行。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在鲜明的希望和恐惧之间徘徊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然希望可以活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所谓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而言,当面对是裁员还是给予员工待岗这个问题之时,很多企业领导感叹道:“如今的形势之下,我们只能被动地选择一种方式来缓解自身遇到的麻烦。究竟会选择哪一种,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方式和可能。”面对陷入金融风暴的现实困境,企业的选择与坚守,或许只能成为一种与未来的赌注。说得悲观一点,不管做出怎样的决定,企业只有撑,撑待春天的到来。
“世界工厂”与民工待岗
企业运营不景气之下,一些农民工看到收入减少,没有盼头,只好提出自动离职,回到老家。但是,也有一些农民工得到企业的允诺,可以暂时待岗,春节过后可以返岗就业。
按照常规,农历新年一过,农民工就会早早地从家里出来,回到岗位。但是,今年很多人滞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当城市无法再为农民工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将不得不选择留在农村。”但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他们离开村庄时就没有想过再回去干农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下,他们更加明白“在家种地三年不如外出打工一年”这句话的含金量。为了保住饭碗,面对为数不多的岗位,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抢。
如今,“Made in China”的影响力波及全球,中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这其中,日渐壮大的农民工群体的作用功不可没。因而,在经济危机之下,更应该善待这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切不可把他们只是简单的当作一个打造‘世界工厂的临时‘蓄水池——当需要廉价劳动力的时候,就接纳他们;当企业受挫后,就让他们回家种地。”
“要解决农民工待岗歇业的问题,政府及时发布相关的就业信息极为重要。之所以会出现待岗这种状况,是因为职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一般不会很快地结束。当这些人知道了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企业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岗位对其进行一些简单培训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得以解决。”一位社会学教授给出了上述的解决方案。
政府救市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今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文件。就像前文所说,“待岗歇业又是只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大规模出现的现象。”因此,政府救市显得极为必要。而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也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虽然前几年政府一直考虑减轻企业负担,但是直到现在才开始有了实实在在的动作。针对那些出口受阻的企业,政府采用了降低出口退税、缓缴各类社会保险费等举措。降低税收,对处在困境中的企业可谓是雪中送炭。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有人也把税收比喻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杠杆,不同的支点,会有不同的结果。政府在这个时候降低税率,“用税收这个杠杆聚焦、放大效应,”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具体到劳动关系方面,政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和鼓励困难企业尽量稳定用工岗位,并在社会上广泛宣扬一种责任意识,引导并鼓励企业以及员工在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方面做出各自的贡献。2009年2月10日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就业工作通知》一文当中在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时,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规定:“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员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谈及政府的这种做法,广大的员工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社会上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这样做,对企业的发展是不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金融危机之下,既然裁员是市场规律,那么为何还要违逆它呢?没错,逆流而上是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也是必需的。
虽然政府的积极应对为缓解紧张的劳动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仍需要下很大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