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深刻起来
2009-04-29崔巍嵩
崔巍嵩
所谓“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观点有独创性,思维有严密的逻辑性,作品给人极强的启发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读后让人深思,给人启迪,产生共鸣,回味无穷。下面我就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说明如何让作文深刻起来。
一、敢于对题目作出判断,让思想在“立体透视”下深刻
1.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持续发展。(2008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
启示:判断句是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句式,但却不可小看。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透视”。作文写作常常涉及到概念;而文章的展开和深化,往往有赖于对概念的阐明。因此,对题目中的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判断,常常成为文章是否“深刻”的标志。文章中对话题作出的准确无误而又新颖独特的判断,让人一看,常常会有“眼睛一亮”之感。警策性因此而生,“深刻”感由此而形成。不仅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好奇心”的内涵,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而且用语讲究,行文严密,有一种令人无可辩驳的力量。
二、尽量多角度审视题目,让思想在“铺排张扬”中深刻
2.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2008浙江高考作文“感受乡村”)
启示:比起前面那些判断句来,这一组排比句,在揭示话题的内涵方面,显得更全面,更充分,因而更“深刻”。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讲,排比句是靠思维的发散性与逻辑性编织而成的,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多方探究,是一种思维认识的渐次展现。它是认识事物的思想美和铺排张扬的语言美的交相辉映,水乳交融。正因为如此,排比句曾被人誉为“议论文中的一道风景”,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排比句都是深刻的。
三、大胆用格言进行思维,让思想有“睿智精警”的深刻
3.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挫折而放弃抗争。因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
了整个人生。人们常说,风雨过后,面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面前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大人生的痛苦”。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那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养分滋润的花朵迟早也会枯萎。痛苦和挫折是人生必要的。
启示:与前边两组句子相比,这一组“点睛”句更耐人寻味,因为它们都采用了复句的语言形式。在各种句式中,复句最适合用来表现精微的事理;很多为人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格言”,都是采用复句的形式。在上述复句中,递进形式的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由此及彼、思维渐次深入之美;并列形式的复句,让我们感受到求同辨异、思维包罗万象之美;而采用正反对比的思维方式写出的复句,更给我们一种睿智精警、思维辩证严密的美感。这些复句,都能给我们一种“格言”的美。引用格言固然重要,在作文中自创格言,更是可贵。
四、善于用形象表现事理,让思想因“深入浅出”而深刻
4.人生就是大的杯子,当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杯子里空空如也,当我们慢慢地成长,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国家不断地给予我们时,我们的杯子便开始有了很多的东西,爱、财富、荣誉等等,这里最大的最重的,莫过于“爱”。(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
启示:“化虚为实,深入浅出”是这个句子的基本特点。这一比喻句告诉我们,说理完全可以不硬着头皮板着面孔;写文章不能只有逻辑思维,不能只有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总是人为地把逻辑和文学、思想和形象对立起来。大量事实表明,鲜活的形象有着比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并且可为读者提供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用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
五、提炼事实辩证地思考,让思想在“理性思考”中深刻
5.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晚上在如豆的油灯下演算,为以后成为著名数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时间便刻苦钻研,从而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童话作家安徒生,当过学徒,干过剧院杂活。
以上仅例举了事例,缺少对事例的点评,不妨在叙写完具体事例后加以分析点评,如:所有伟大的生命都会有平凡的片断,而不拘于平凡,挣脱平凡对自我的束缚,破茧成蝶,平凡的生命也就焕发出伟大的光泽!
启示:要列举事例,但不能只陈述事例就完了。在叙写完具体事例后,要对事例作简洁合理而又与话题(或你紧扣话题的观点)紧密联系的分析,进行挖掘提炼,使事例与话题及你的观点相关,能充分证明话题、观点,且你的分析议论要深刻,要富于理性,表现一定的哲理或你的辩证思考,这样事例对于该话题才有意义,才会在理性思考中深刻。
六、再略举几例进行类比,让思想在“类比推理”中深刻
6.虽然如此,但是,朋友,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要说不。在应该说不的时候,你必须毫不含糊地大声地说:“不!”
就像屈原再也忍受不了楚怀王的昏聩,不愿跟奸佞同流合污一样,他以五尺之躯怒投滔滔汨罗,从而向当权者和楚国人民喊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不”。
就像文天祥不愿高贵的灵魂在蒙古人的铁蹄下被践踏一样,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保持了一个中华士人高傲的操守。他的一声高震云霄的“不”,着实将一颗“丹心”刻在了灿烂的中华“汗青”之上。(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启示:在升华自己的观点时,再简洁地举几个类似的例子来证明话题或观点,以进行丰富和深化,从而让思想在“类比推理”中深刻。
很多同学之所以对“深刻”一词心存畏惧,感到“深刻”梦美却难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将对事物认识理解的“深刻”和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刻”混为一谈了。其实,写文章时,并不需要你对事物认识得那么全面那么透彻;抓住你对事物感悟最深的一点或几点,用精辟而耐人寻味的语言加以表现,你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可能符合“深刻”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