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国家战略及其政策分析

2009-04-29陈丽萍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战略政策

陈丽萍

摘 要: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建设之后,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决策。因此,开展对本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是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水平大学; 战略; 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4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09)01-0024-04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211工程”的启动及其运作

“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政策上的成熟是循序渐进、前后一贯的,其间经历了“重点大学建设”、“国家重点项目建设”、“211工程”、“985计划”等发展阶段,其共同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提出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4月9日)提出:“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大学,加强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使其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同类学科的水平”,“211工程”启动计划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被提升到如此高度,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与此相适应,为了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国家相继出台了3个文件,分别是:《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1993年1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和《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1993年7月)。3个政策与文┘对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饔谩

随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1995年11月),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211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211工程”的含义是面向21世纪,中国政府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国家将在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等方面予以支持。中央拨出专项资金,采取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部门(教育部、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由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来看,“九五”、“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368.26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8.42亿元,部门配套资金60.49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85亿元,学校自筹资金144.35亿元。在资金的使用安排上,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为165.4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为71.05亿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为24.0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为107.71亿元。这些经费的投入,不仅大大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高水平大学发展创造了条件。

“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一是使大部分学校的总体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部分高校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三是部分重点高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四是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五是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为了保证“211工程”建设正常和有序顺利地进行,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实体机构,即“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之后成立了“985”工程领导小组,设在国务院学位办重点学科建设处。经过“九五”、“十五”两期建设以及评估,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有“211工程”学校约108所。

(二)“985工程”的启动及其运作

“985工程”是继“211工程”之后我国政府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而出台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其意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依据这一讲话精神,中央决定从1998年起,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阶段,这就是1999年正式启动的“985工程”的背景。随后,在国务院正式批转教育部的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和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中,均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重点支持。随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也被列为“985工程”院校,这就是所谓的“2+7”高校。到目前为止,入选“985工程”的高校为39所。

“985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与“211工程”相同,中央拨出专项资金,同时采取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部门(教育部、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

“985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二是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运行机制。

何谓跨越式发展和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前几年,跨越式主要指招生规模和硬件建设,例如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校园建设等;现在则强调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跨越,在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方面的跨越,在创造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方面的跨越以及在为社会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方面的跨越。而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目的是通过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带动高等教育全局的发展;其二则是坚持跨越式发展。

“211工程”和“985工程”由我国政府推动和主导,目的是尽快使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和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211工程”与“985工程”享誉海内外,成为世界性的“品牌”,其动作之大、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在我国教育史上当属首次。“211工程”与“985工程”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高水平大学的两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高水平大学建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度上予以保障。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的大学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经过“九五”、“十五”两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建设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0年来,产生了1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2.5个国家工程中心,12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部分实验室的装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基本形成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直辖市)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校级重点实验室组成的三级实验室体系,成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

第二,提高了学校整体实力。调整和优化了学科结构和学科方向,产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第三,大学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学术交往更加活跃,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此外,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发挥领头军的作用、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13所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此后,对口支援的范围不断扩大,中山大学→吉首大学;同济大学→井冈山学院;南开大学→延边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藏民院;华中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伊梨师范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昌学院(新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武汉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疆);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

2006年12月,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要求“十一五”期间,继续组织实施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的工作。由内地35所高校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JP2]

对口支援的内容包括院(系)的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援建实验室,加强资源库建设等,力图使接受支援的学校在综合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JP]

对口支援的方式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实验室建设、教师进修、管理干部相互挂职锻炼等全方位的支持与合作。

这些方式带动了西部地区和其他高校协调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JP2]另外,“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最大一笔经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共有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正是其中之一。[JP]

三、高水平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学强,科研就强;科研强,经济就强。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同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这就确立了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300多亿,高校系统分配到国家科研经费仅占10%,但在“十五”期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压力。所谓机遇,是确立了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所谓压力,则是要求高水平大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进军前沿科学和服务社会经济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出更多成果。

针对如何使高水平大学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党和政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高校承担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战略性研究课题;二是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与共享;四是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五是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社会特别是农村广泛提供科技服务,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为了贯彻落实“规划纲要”,2007年7月10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研究型大学的任务”;第三部分是“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优化研究型大学发展环境”;第四部分是“加强领导,协同配合,促进研究型大学健康发展”。

“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一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研究型大学要树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引领学科发展、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在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储备;三是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大学文化,并逐步培育所在区域和社会的创新文化;四是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研究型大学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层次和水平,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五是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型大学要依法制订大学章程,定期公布学校运行的各种数据、指标。建立学校自律、社会监督、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研究型大学管理方式。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我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07年5月1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第一部由国务院审议并批转发布的教育五年规划。《规划纲要》指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决心。

由政府主导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先例可供借鉴,这为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难度,同时也使得这项伟大的工程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立足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使命。

(责任编辑 张向凤)

猜你喜欢

战略政策
政策
政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