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案例研究

2009-04-29陈学飞贺武华

高校教育管理 2009年1期
关键词:描述性案例政策

陈学飞 贺武华

主持者言: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管理与政策问题纷繁复杂,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在我国教育管理与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开展的研究尚不多见。案例研究(case study)或称“个案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不仅有利于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而且可以为理论建构提供必要的素材。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实例”、“个案”的意思,即通过对案例细节的真实把握、事件前因后果的细致梳理,用事实描述的语言再现某一教育管理与政策过程或事件。它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体现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也即构成案例的要素;“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意义的实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一个好的个案研究,不仅可以借作者和不同理论的观点,协助读者探知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经常的时候,结合各种理论和丰富的事实证据,可以直接颠覆我们习知的常识或信仰”①。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开展关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案例不仅要如实记叙过程本身,还要记录事件过程中主体的行为、思想、情感等,反映事件主体所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和思路等。案例既要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需具备高度概括性,能从中窥探出教育政策与管理过程的实质,给人以启发。好的案例研究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好的案例首先是信息完整。案例撰写需要掌握完整、丰富的事实资料。

丰富并不是资料的繁琐冗长乃至堆积多余;完整并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

是必须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剥丝抽茧。要保证案例的完整性就需要掌握关键性的资料。其二,好的案例是一个好的故事。故事可长可短,其意义和价值都可能是巨大的。好的故事会展示出事件中隐藏的悬念,将内置其中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展示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置身于故事的深刻矛盾中都能有所感、有所想。其三,好的案例是一个未知结构。当读者尤其是研究者拿到一个好的案例时,可以从不同的立场、视角、思路、理论对案例进行探究和解释。也就是说,好的案例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一个暗藏矛盾与冲突线索的未结构化的故事,能给读者留下多角度解释的可能。从这层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研究,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理论解析。其四,好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临床事例。美国学者克里斯坦森说:“案例就是一个执行官或其他管理人士曾面临的情景的一个部分的、历史的、临床的研究”。好的案例应该专注于对单个研究对象进行具体而系统的实证研究,从“解剖麻雀”中显露、展开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中固有的机理。

在学术界,关于案例研究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罗伯特•殷在《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提出,案例研究可以分为描述性案例、分析性案例与探究性案例三种;更多的学者则区分了教学性案例与研究性案例。这里仅以“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两类加以说明:

描述性案例是指研究者选择某一教育管理与政策实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获取经验材料,具体描述再现管理与政策过程中的经验事实,力求清晰展现事件的过程、结构、要素以及背景因素等。描述性案例的撰写要求尽可能做到资料收集全面可靠,信息要素完整,情节富有矛盾冲突,陈述符合逻辑。

分析性案例是在描述性案例基础上所作的研究,即要对既有的描述性案例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可选择相关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或自主构建、概括出解释性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来分析具体的教育管理与政策过程。在进行案例研究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五个方面的考虑:研究问题、理论假设、分析单位、联结数据与假设的逻辑以及研究结果解释的合理性。分析性案例强调分析框架、论证过程和理论与案例的融合,要求理论视角适切,事实资料选裁适当,分析论证符合逻辑,揭示出典型案例的普遍意义。

本刊推出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的《案例研究》专栏,目的在于倡导在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领域开展案例研究,刊载和推荐相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本土教育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开展。

猜你喜欢

描述性案例政策
政策
政策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助企政策
政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