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辩
2009-04-29龙曦
龙 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不断。这是一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在这充斥着血火与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步入了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百家争鸣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大更替时期,天下人才辈出,各流派不断涌现。旧的事物及名称被新生事物所替代,新的思想不断形成。伴随着也出现一些名存实亡、名实不符的现象。各流派人士为这一突兀的现象各抒己见。于是有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名实之辩。名实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可以说,名实之辩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认识的发展而提出和展开的。在当时,名存实亡、名不副实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这就引申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又一对重要范畴——名与实。各流派的名实观也被不断地阐述出来。这一系列事物的产生对推动人类文明繁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乃至今天的哲学和人类的思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名与实就像一对冤家,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它们为难着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人。从古至今,人们做事都讲求个“名正言顺”。这点与孔子提出的“正名”论不谋而合。对于这一论点我们不难找出其证据。正如武则天当初为即位而谋略了一出“奇石剧”,其实也就是为了自己的即位能够名正言顺。这是人们从名的重要性出发而作的论证。墨子的“取实予名”的思想则是从实的重要性这一角度作为出发点。以这样来看,名似乎就成了用来概括和表达客观实在而需要的概念而已。这和庄子的说法又有略同。而我认为佛家的论点却又多了那么点神秘主义的色彩。毕竟,“实”是客观存在的。“名”是人类大脑的能动作用而产生的。而佛家却又否认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我认为对于名与实,我们不仅要“取实予名”,也要“以名举实”。对待两边,谁都不落。这才符合了名与实的辨证统一关系。古代贤君李世民,在还是皇子时,就认为自己颇具做皇帝的才能。在时局所迫下,他弑兄夺父位,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他并没有骄奢淫逸,而是“以名举实”,先平天下,再整顿朝野。最后,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版图达到历史上最广阔。汉族与周边各个民族往来密切,人民生活安好。在他死后,百姓赞誉当朝“贞观之治”,这是后人对于李世民的作为“取实予名”。所以,要处理好自身名与实的关系,就首先要做到使自己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名副其实,不断完善自身,使名寓于实,而实离不开名。
在以上对李世民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名实相符的关系。然而,在社会上,古往今来名实不符的现象也有很多。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名不副实的意义也衍生出了两种。我认为,一类是客观实在与其名毫不相符。另一类则是:客观实在与名不相符是因为“形似而神不似”。我们会思考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桌子要叫桌子?为什么不叫桌子为板凳?这就是前人的功劳了。荀子的“制名以指实”的观点起了极大的作用。我认为“名不清,则天下极乱”。如果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其名上得不到统一,那天下极有可能陷入混乱之中。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统一度量衡、文字等重大举措。而我所认为的第一种名不副实则多少有了“指鹿为马”的味道。这些在当今火热的网络用语中则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如“灌水”,这名指的本是农业,排渠方面的动作。在网络用语中则成了“发表没有实际意义的文章”。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是数不胜数。这也是荀子的“用名以乱名”的批判。像这样投缳概念、混乱概念的确定性及一贯性的现象,若再不加以制止,恐怕以后要担心的问题就不止像“年长与年轻人之间沟通困难”这样简单。关于“形似而神不似”的第二类,也是现下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同于第一类的是,这类现象是社会问题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它相较于第一类少了些许贬义的意味。例如“9·11”。我们以前在看到这组数字时,脑海里浮现的是这就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或者代表着9月11日。这也正是它原来的意义。也就是名实相符了。然而,在恐怖分子的袭击震惊世界之后,人们再看到这串数字所联想到的却是那次恐怖袭击,甚至于是恐怖主义。在此,这组数字不再单纯是数字和日期的意义,而是被引申为代表一次袭击,一种恐怖现象。这就是“形似而神不似”的名不副实。
王夫之的“名从实起,言必拟实。同时也认为实由名立,名与实交相为用”总结了名与实的关系。人类对待客观事物,总是由其形,作用等来制名。但虽然名由实而生,却也可以由名乱实。名之于实,则更不能有所偏离。否则则足以乱了概念,离了本源。由此,又可以见实作用于名。名也能反作用于实。如一代明君康熙,自即位之日便深知自己肩负振兴国家、安定天下的使命。在亲政之后,在其房中梁柱书自己的目标:“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在他掌权61年间,这些目标逐一完成。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在康熙帝的身上我们不难找出名与实在其中所展现出的关系。他先是明白自己继承帝位的“实”,接着由实生名为自己立下目标。在掌权期间,立名以致实,将那些目标在实际中逐一去达成。最后,则实至而名归,成为历史有名的帝王。而康熙则深谙名实之间的关系,将他们在政治及生活中运用得恰如其分,以致最终成就颇大。
可见,对名与实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对人生的影响也是颇深的。名与实极象一对孪生兄弟。时而让人们所困扰,时而启发人类。有名不一定可以见实,而有实也不见得名就存在。所以,不能只看重二者其中之一,而是需要两者兼顾,不但要重“名”也要求“实”。名与实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要看到,由实而生名,名也可乱实。实对名起作用,名也可以反作用于实。二者相互的辨证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在将名与实的关系理清,再加以正确运用,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谨记——名实两不误,方可成大业。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