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的资金保障问题浅析
2009-04-29潘士冠姜大才郭渐翔
潘士冠 姜大才 郭渐翔
扶贫,是我国实施反贫困战略,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举措。我省历年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上,确实取得了显著成绩。究其原因,除了持续有力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外,必要的资金保障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要把扶贫政策贯彻好,把扶贫措施落实好,使我省党建扶贫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再创更大业绩,就应该把扶贫资金保障作为一个焦点课题来研究。我们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点和最大焦点也主要集中在扶贫资金的争取与落实方面。
一、从党建扶贫队扶贫工作的基本面看资金保障作用
2008年,党建扶贫队在省委的部署下,紧密结合县乡“两情”,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乡政府立足“三农”解决当地重要实际问题,收到了积极成效:
第一,通过党建工作的启动,宣传党的政策,在精神上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扶贫专款,新建党员活动室和文化室,在硬件上明显改善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活动的基础条件。结合基层党建实际贯彻省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政策精神。受到当地农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欢迎。
第二,除11.3万元的扶贫专款外,我们还多方争取和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扶贫项目,基本落实项目资金约60万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三,党建扶贫队也是宣传队。全体队员走访了解民情,鼓励村委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出点子、找路子、协调闯关子等,大力支持乡政府的工作,引导文明新生活,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平庄乡政府已举办了两期农用技术培训班;亚林村移民点新居连片建成并全部使用沼气,村民告别了伐木为炊的旧习,青山绿水得到保护。
通过以上工作,可见多渠道的扶贫资金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地大型水利设施建设、惠农交通建设等方面难以为继或进展缓慢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项目资金匮乏的难点。
二、扶贫资金的来源和多重有效需求
从我省党建扶贫资金来源看,主要是政府财政:党建扶贫专款由省委直接下拨;其它扶贫项目资金则由各支扶贫队群起争取,容易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且“僧多粥少”,专款项目以外的资金就缺乏必要的保障,很难应对贫困地区众多扶贫项目的有效需求,特别是一些跨年度项目后续工程的难以持续进行。
以岑巩县平庄乡为例,该乡地处两地州三县之间,距离县城80余公里,是一个相对偏远、交通条件较差的贫困乡,有9个行政村16006人。其中,全乡最远的背鹅村1581人,耕地面积893.3亩,人均耕地仅半亩,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村内虽然森林资源丰富,很多荒闲草地本适合药材、果木以及养殖等产业的综合开发,但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以致村民空守“宝山”世代受穷。村民的土特产和急需的农药、化肥等物资都只能靠肩挑背驮这种最原始的“物流”方式翻山越岭进行,这也是背鹅村村名的来历。该村最远的两个村民组46户居民通过借贷、卖粮、卖牲畜共同自筹资金18万元开始修建一条5公里长的进寨公路,但由于路经岩山。地质情况复杂,爆破施工自然增加筑路成本,贫苦的村民们再已无法解决资金缺口,而乡里还有更多的扶贫项目急需大量资金。从全乡扶贫项目看,资金有效需求主要在几个方面:
(一)惠农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项目;
(二)村党支部活动室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如桌凳的购置等;
(三)乡教育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如乡中学围墙的修建、校区场地的硬化等。
以上扶贫项目都需要大量的扶贫资金,保守估计也是数百万元之巨,尚不包括种养业等产业的综合开发所需资金。从更大的范围看,50支党建扶贫队分布在全省贫困县,各个扶贫点除了具有和平庄乡相同或相近的扶贫项目立项、启动外,还有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及优势可能上马的项目,仅仅每个扶贫点所需资金就已远远超过了平均11.3万元的党建扶贫专款数额。而这些巨额资金缺口绝非省内任何一个对口部门能解决,更非任何一家没有扶贫专项预算的扶贫参与单位所能独自承担。
三、强化资金保障作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党建扶贫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保障问题,这个焦点、难点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也不是完全靠政府追加扶贫资金这样的“添油战术”就能迅速奏效。我们认为,首先应从高处定位、大处着眼,把党建扶贫视为我省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有针对性地持续实施。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应结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一套长效扶贫机制。
从现有扶贫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看,从全省选点扶贫实际看,扶贫资金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逐步有效解决,试想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省委年度工作部署实施扶贫的“焦点战略”
首先,根据我省并不宽裕的财政实力,难满足扶贫工作点多面广的资金需要的情况,应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年度大事,参考各扶贫点的信息,按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哲学原理确定扶贫工作的选点布局,缩小现有扶贫摊子,对现有扶贫点进行“瘦身”,根据缓急轻重程度确定扶贫重点(以8~10支扶贫队为宜),相对集中有限资金,集中突破一个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改变撒“胡椒面”的资金投放模式。
其次,应根据扶贫点的缓急轻重项目的需要、单位的社会资源覆盖面和技术力量等综合因素精选省(市)扶贫单位,组成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省委扶贫工作“特战队”,必要时,在解决好队员生活等相关保障的情况下,应可打破一年一换的扶贫期限(有的扶贫队在一个点可顺延2~3年),以保障扶贫点有关跨年项目的持续实施,直到圆满完成。
第三,把党建扶贫作为强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制订党建扶贫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实际测算,分步实施,明确5~10年扶贫资金总量。纳入省(市)专项预算,并从全省GDP总量中逐年提取一定比例的扶贫资金落实预算,做强做实专项财政的盘子,从财政管理体制上强化资金保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把扶贫工作列入每年必办的几件大事之一;省(市)职能部门和新闻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应围绕扶贫这个重点给予通力配合。
从上述三个方面定全省扶贫面,以形成系统化、精确化、专业化的扶贫工作新模式,以便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年解决几个项目,一年改变几个贫困乡镇县的面貌。兴起和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全省贫困地区人民昂首奔小康,彻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从政府力量到社会力量
在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委缩、消费需求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政府更推出大手笔投入4万亿元,主要用于公路、铁路、航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
对滞后的我省。紧跟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步伐。从西部大开发着眼,从扶贫角度切入,与4万亿的“大蛋糕”发生实质性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乃至今后,政府投入仍是我省扶贫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仅此仍感不足,尚需动员、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作用。如改进激励机制,对参与扶贫并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在省报和电视台进行宣传表彰;对上等次捐助贫困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新闻报道必须及时跟上;对捐助贫困地区的企业,享受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对投资贫困地区的企业,享受省内有关优惠政策;对扶贫研究成果,适时见刊见报者给予奖励。通过多层次的激励措施,吸引全社会关心和积极参与我省扶贫事业。而省(市)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台、网络)也要及时、报道扶贫动态、采写扶贫事迹,加大专题宣传报道的力度。
此外,在今后扶贫队提供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调研报告的前提下,发掘和培育扶贫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可考虑由省委、省政府特别授权省招商引资和旅游管理等部门,稳健推进扶贫点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增加扶贫资金来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地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规模农业、轻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扶贫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改变我省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
(三)抓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加强扶贫资金的督导和审计
从源头管理的角度看,在扶贫资金的下拨中,还应简化程序,特事特办,确保年度资金快速到位。使当年“短平快”项目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益;确保跨年资金的运转,使农村大型水利等跨年度项目能持续进行,不留“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
从过程管理看,必须加强对已拨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一防资金截留,二防资金挪用;三防资金闲置或空转。为此建议:
第一,成立省委扶贫督导组,适时赴各扶贫点检查指导扶贫资金落实及项目进展情况;对已完成项目组织验收。
第二,进行必要的扶贫资金审计,及时堵塞漏洞,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第三,建立更趋科学的扶贫成绩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如,评价一个扶贫队的成绩,不仅看落实扶贫资金的数量,更要看落实的质量,所产生的效果;同时,更要参考党建工作、地方生态建设以及扶贫智力成果等方面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扶贫资金保障问题至关重要,值得深入研讨。只有宽领域深层次解决好资金的保障问题,才能推进我省扶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富民兴黔,打造贵州强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吴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