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2009-04-29穆嵘坤

理论与当代 2009年1期
关键词:赤水生态建设

穆嵘坤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要求进行了战略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新起点、新任务。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选择,是我省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要求。赤水市立足于本身生态方面的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仅保护是不够的,更需要全力以赴建设。

水土流失治理。5年共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0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比重由治理前的56.14%下降到了48.61%,土壤侵蚀量减少了30.34%,其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43.13平方公里减少到2.27平方公里,减少了94.74%,土壤侵蚀量减少48.93万吨,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面积达696.3平方公里。

整治城镇环境。2003年以来,投资近亿元实施了城区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重点项目,污处理厂试运行已经省环保局批准。在乡镇通过开展整脏治乱和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到2007年沿河乡镇完成了垃圾填埋或转运设施建设,结束了向赤水河和习水河边倾倒生活垃圾的历史。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投资1200万元,新建河滨中路城市园林20000m2,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000m2;投资90万元,实施香樟林履行,种植草坪2000m2,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4%,人均绿化面积达27.6m2

严格控污减排。自2003年启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关停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13家,华一纸厂为了支持全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改制关停。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标率2007年达到了90%以上;常年大气污染指数控制在33~80之间,各项指标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各水域功能区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都保持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4.5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7分贝以内。水、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各项指标要求。

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必然矛盾,生态经济的发展,可实现两者共赢。

赤水境内没有地下矿产资源,市委、市政府多年坚持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于培育竹产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九五”以来,赤水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为“二三一”次序,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两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生态经济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后续发展潜力。

生态农业基础地位巩固。“赤水河三百里竹廊”全面推进,全市竹林面积达114万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特色种养殖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8年发展石斛2110亩,累计达8000余亩,竹乡乌骨鸡出栏176万羽。“猪—沼—果—鱼”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5年累计建立了8个示范点,其中一个已获得了“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称号。实现了连续五年施用有机肥年均增幅保持在9%以上,其中利用秸杆年均增幅达20%以上,促进化肥年用量平均削减了9.5%。建成沼气池8575口,农民人均纯收入3068元。

生态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赤水市委五届三次全会通过了《贯彻<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赤水循环经济竹业发展规划通过省级初评,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黔北20万吨纸浆项目,引领赤水绿色竹产业快速发展,竹加工制品在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竹藤产业贸易博览会上取得“五金一银”的优异成绩,新锦公司竹地板荣获国家出口免检产品称号,成为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竹产品,金钗牌“赤水山宝”在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绿色生态食品——赤水竹笋系列食品成为航空食品,纸业下游产品开发的天竹纸业公司年产5万吨高档生活用纸生产线已动工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赤水市水能资源理论量38万千瓦(含赤水河干流),可开发量27.8万千瓦,2003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对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共规划设计小水电站24个,计5万多千瓦,其中成功运转16个,2.579万多千瓦,加上原建小水电,目前,年发电达2.3亿度。大力发展城镇民用天然气,2007年建成两个加气站,短程汽车全部实现天然气代燃油,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率达91.2%。

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赤水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顺利进行,十丈洞、燕子岩、四洞沟景区基础设施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了完善;在重庆、成都、贵阳等地举办“中国侏罗纪公园—贵州·赤水旅游新闻发布会”和推介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红色旅游项目争取成功,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项目已评审通过,后续旅游资源有序开发,五柱峰景区正式对外试运营,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门票收入3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5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30%和28%。

三、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赤水市就全面进入低生育水平。多年来,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左右,自增率在6‰左右,计生率保持在95%以上,各项指标高于全省、遵义市平均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地区水平,赤水市人口增长34.68%,比全省增幅低23.98个百分点。据测算,30年来,赤水少出生10万人,试想,如果增加10万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就不可能有71.36%的森林覆盖率,就不可能修复和保持如此完好的自然生态,更不要说10万人在入学、就医、就业等方面带来更大压力,可以说在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征途上,赤水人口计生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努力培育生态文化

人的观念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浓厚的生态文化是培育人们环保生态观念的土壤。

多年来,通过“6·5”环境日、水日、植树日、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2005年请贵州大学毛健全教授对全市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作环保专题讲座,环保课程全面进入了中小学和各类干部培训班,与此同时,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稳步推进,目前,创建绿色学校45所,省级绿色社区3个,市环保局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绿色社区”创建组织奖。

五、全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

生态(县)市创建是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体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赤水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作出了争创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市的战略构想,并于2008年正式开始启动创建工作。力求探索出一条增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国内同类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示范。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打造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独具赤水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建成一批生态示范乡镇和生态示范村,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把赤水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生态强市。力争5~7年建成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市。

主要措施。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是建设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是规划,做好整体环境保护的规划,以此为纲,做好交通、旅游、小水电开发、农业、工业等的规划,全方面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建设赤水生态市,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形象。其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重点工作。继续实施以竹基地建设为主的造竹、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天然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河珍稀渔类保护区、赤水原始森林保护区建设管理,巩固和提高森林质量。抓好水土流失防治,完善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深入推进人口再分布工程,通过内聚外迁、下山脱贫、异地开发、职业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源头区生态压力。加强污染控制,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污染预防机制建设,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严厉查处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推进生活污染和零星加工污染集中治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工艺,推进污染减排,促进节能降耗,推动清洁生产、工艺升级和园区企业之间能量共享。

2、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社会生活污染。在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并投入使用基础上,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加强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收贮设施、乡镇的集镇垃圾处理设施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置,资源化利用。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实施城市、城镇能源改造和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围绕建设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强化决策,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城市园林,推进城区屋顶绿化,做到专项治理和统筹处置相结合,治理噪声、粉尘、油烟等污染问题,不断优化大气和声环境质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管理,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格城镇建设项目规划执法,强化项目监管,确保排水、排气、绿化、废水和垃圾收集等环境基础设施同步到位。强化城镇建设管理,严格规范各类拆、建、运行为,严防噪声、粉尘、油烟污染,切实保障市民各项环境权益。积极抓好宣传教育发动,促进市民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稳步提高,保障城区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饮水安全。认真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实施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全面退耕,全面整治规范二级保护区内各类生产生活排污问题。实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巡查责任制,健全饮用水源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加强饮用水污染应急监测、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应急供水设施,全面增强应对饮用水源环境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村镇集中式饮用水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村镇饮用水水质。四是严格工程性环保措施,减轻工程性生态破坏。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认真落实工程性环保措施,尽量减轻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建设以“茅台—赤水—泸州”高速公路和以“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公路为骨架、竹基地公路为主体的市内交通网络,整合川、渝、黔交界地区生态资源。强化市内竹基地公路网络建设规划管理,制定公路项目生态保护措施,引导资源、人口、产业向公路沿线聚集,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集中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路沿线绿化,防治汽车尾气污染。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独具赤水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生态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体系,走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竹子为主要资源的新型工业,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旅游发展,增强依靠生态增效益、建设生态促发展的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运行符合生态规律要求。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兴竹药、优果蔬、壮禽鱼、稳粮猪”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鸡、生态鱼、生态猪、生态药等赤水生态农业品牌。认真抓好以沼气池、小水电为主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示范村,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升级。加大对农产品开发和加工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产研合作机制。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节料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建基地、储资源,引技术、抓开发,筹资金、创集群”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以竹加工、化工、能源、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为骨架的“四大工业体系”建设,尽快完成循环经济竹加工、轻工旅游产品、特色食品加工三个工业集聚区规划,引导工业龙头企业形成集群,加强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对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巩固创建成果。全力做好丹霞地貌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积极加快国家级4A景区创建进度。推进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融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原生态生产生活习俗等文化内容,丰富生态旅游文化内涵。

4、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深入挖掘桫椤、竹子、丹霞、瀑布、长征、盐运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森林文化、竹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系列生态文化,倡导“诚实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观和“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产”的社会价值观,逐步树立绿色GDP理念。大力弘扬环境保护和勤俭节约,严厉查处奢侈浪费、肆意践踏生态资源行为。加强环境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推行项目审批听证、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质量报告、民众对政府环境管理满意度测评等各项生态环保制度,抓好生态文化宣传报道,加大舆论对环境决策、措施、成效及问题的监督力度,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责任编辑:李华

猜你喜欢

赤水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