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009-04-29周成海

理论与当代 2009年1期
关键词:伟大旗帜阵地武装

周成海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是稳定大局的需要。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并抓好理论武装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实效。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厘清“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几个重要概念,全面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

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就要分析“意识形态”一词的来源、分析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德·特拉吕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是揭示人们偏见和倾向的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阶级、政党、国家来说,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理由、存在的价值的问题,它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

(一)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根据和历史作用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同时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把人们的社会活动引入歧途,阻碍社会的前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以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积极支持、参与并推动改革的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二)稳定大局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邓小平早在1987年3月8日就指出: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我们能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89年2月26日,他再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稳定”这个前提显得更为重要。总结今年西藏“3·14”这一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和平稳定环境的事件,贵州“瓮安”事件及个别地方出现的袭警事件等,不难发现,各种敌对社会主义势力的纠葛是其主要原因,但是一些利益矛盾及冲突化解得不很及时,现代传播技术被坏人利用,误导人民群众意识也成了扩大破坏结果的因素。这提醒我们,维护稳定大局切不可放松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三)国际挑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关系得到深入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稳健发展,与发达国家关系进一步改善,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因此,必须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而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所以强调突出新闻舆论工作,是因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三、必须高举伟大旗帜建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抓住阵地建设这个基础,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理论武装这个重点。全面推进,有力推动。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阵地建设

阵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是要是坚持把阵地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手里,始终保持意识形态阵地的社会主义性质及社会主义方向。二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阵地建设同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起来:既要看到由于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不足,文盲半文盲人口仍有一定比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影响还较大,因此不能追求

纯而又纯思想;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能迁就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能听任各种错误的东西、毒害人民的东西侵袭阵地而置之不理。三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最大限度扩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紧跟科技步伐,拓展新的阵地,占领新的传播媒体;抓好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关键性阵地,让这些阵地扩大覆盖,加快传播速度、增强生动直观性、提高引领感召力。

(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队伍建设

队伍是社会意识意识的关键。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宣传部门牵头,构建宣传、组织、人事、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统一协调、科学管理、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培训规范、学习系统的意识形态队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各项业务素质。二是要构建效能优化的用人机制。要完善意识形态人才队伍的选用、评先、评优等制度。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队伍潜心工作、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三是构建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要坚持重点培养、跟踪考察、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意识形态部门专家信息库,完善意识形态部门队伍信息档案,确保意识形态队伍的相对稳定稳步提升。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理论武装

“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理论武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一帜,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一是要抓住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根本。引导广大人民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二是要努力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在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手段,坚持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结合,坚持重点讲解与全面宣传相结合,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理论武装工作长效机制。要把理论武装作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任务,把做好经常性工作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健全理论武装工作制度、理论武装质量评估体系、理论武装工作责任检查制度等,确保理论武装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推动实践。

责任编辑:龙菲

猜你喜欢

伟大旗帜阵地武装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一图速览党的二十大报告
爱红妆更爱武装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奋力写好新时代福建妇联工作新答卷——在省妇联十二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节选)(2018年11月19日)
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 再创柏乡粮库转型发展新辉煌
M-24武装直升机
长满尖刺把自己武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