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动内需不再乏力
2009-04-29崔晓红
崔晓红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国内房地产业迅速崛起,并维持了近十年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业步入2008年后辉煌不再。哪些行业会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崛起的支柱?专家们普遍认为,服务业应该担此重任。其实,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了,发展服务业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中国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较低,而印度是50%,美国是80%。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应是必然。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附于国外旺盛的消费需求及固定资产投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40%。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风险也大。其实,问题大家早已经意识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往往对其重视不够。一旦危机来临,我们就提拉动内需,但结果往往又是远水难解近渴。
我们发现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民众的口袋远没有想象中充盈。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希望走的是一条先富国再富民之路。但是,当今天国家财富有了相当积累的时候,富民似乎还只流于形式。党的十七大提出民生主张,解决民生问题,要做到实处,有思路,有办法,有落实。
经济危机也罢,金融危机也罢,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自我调整和修复,我们应在经济的调整过程中抓住机会,为实现富民之理想迈出扎实的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有很多,正如时寒冰先生所提出的:改变目前的财富分配机制,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大规模减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等等。做好这些事,政府大有所为。
国家已经推出了一些富民政策,但还很不够。4万亿投资也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拉动GDP,但对增加老百姓收入的贡献就显得不大了。如果继续把投资压在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项目上,很有可能使已经失衡的经济更加失衡。财政扩张的重点应该是社会性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现有体制在许多方面的不足,而且可以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拉动内需才不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本身积弊已经很深。我们应该借金融危机之机,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治,减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招法,不应该加重结构性问题,更不应该再埋下新的隐患。
今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近几年,我们开始关注环保了。但是,4万亿大单,很可能给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提供“起死回生”的可能。有些地方,多年批不下来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如水泥、电解铝等,眼下又在重新申报,并冠以“灾后重建和拯救经济”的理由。这一现象有关部门应当警惕。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危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危机本身是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也是一次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借这次金融危机调整好结构,真正做到民富了,再拉动内需就不会这么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