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竞争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分析

2009-04-29龙超亚邱力生

理论月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龙超亚 邱力生

摘要:导致我国产能出现过剩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通过大量的资源消耗带来经济的低效增长,同时这种增长方式只需要低层的劳动力以致成为制约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消费与生产的均衡。导致产能过剩。而增长方式转变困难使产能过剩迟迟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地方政府为推动力的区域竞争模式的影响,其主导的投资往往只能注意短期效应,严重的非理性使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无法顾及科技创新,生产技术与设备改进缓慢,使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成为主导,本文旨在剖析其原理,并给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能过剩;区域竞争;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072-03

一、产能过剩状况分析

(一)“产能过刺”的涵义

从微观企业的角度上看,过剩产能是指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生产能力超过实际产出数量的那一部分。从宏观总供求的角度上看,产能过剩是指人们通过投资建设形成生产能力继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超出了人们正常使用能力或者购买能力范围的状态。本文所指的产能过剩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的。产能过剩有两种存在形式,即真实的产能过剩和虚假的产能过剩。前者是指一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生产能力真正地超过了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或者实际购买需求能力的状况。后者则指一种在表象上或者人们认识上出现的产能供给超过人们消费能力或购买能力的状况,如因为产品或服务价格定得过高严重脱离其真实价值而导致的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或者是统计数据上的虚假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特征

1“产能过剩”的危害是潜在的。“产能过剩”对经济造成的危害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潜在性。譬如,生产资料生产行业的产能过剩可能会导致其下游行业的生产过剩,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钢铁生产过剩会间接导致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产能过剩。水泥生产过剩可能间接导致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产能过剩。投资规模过大或结构不合理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即未来可能形成的潜在生产规模和结构超过了符合市场有效需求的供给规模和结构。

2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领域是重化工业。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到以汽车和住宅消费为核心。使重化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了重化工业化的特征。重化工业在前几年的“产能过剩”表现较为突出的11个行业中占了绝大部分。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会使整个生产的链条大太延长,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扩大。同时,重化工业资本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进一步延长了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

3 产能过剩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形成基础,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制约了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影响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产业内结构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产业内的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却不足。这导致各产业的产能过剩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量厂商规模小,研发实力弱,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滞后,适应不了经济高位运行的要求,是导致产能过剩出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大量的资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且带来低下的经济效益。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反过来又制约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进而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4产能过剩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低价竞争。近年来。我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逐步在国际上树立起了贸易大国的全新形象。尽管在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赖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进口的“粗放型”高增长,是通过“量”的扩张来实现的。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少企业采用低价竞争手段来争夺国际市场,低价出口便成为了企业消化过剩产能的主要出路。这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和遭遇国际贸易反倾销。目前,出口低价竞争已严重制约了出口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困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顽疾。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汽车、钢铁等行业的投资多属于重复投资,不热衷于对技术的改进,只注重产量的提高。不改变这种投资方向势必会造成产能的过剩,效应的下降,最终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中国不可能长期保持如此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一旦遭到某种内部冲击或者外部冲击(世界金融危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放缓,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凸现和加剧,甚至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产能过剩背后的因素——区域竞争问题分析

区域间的竞争过程中。政府体制转轨滞后。地区发展区域竞争规范和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促使区域发展的主导者一政府选择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采取了导致资源消耗浪费、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加剧了投资与需求、出口与进口的矛盾,继而使产能过剩趋于严重。产能过剩的根本性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背后是企业和政府的急功近利。企业要利润,地方政府要政绩,而资本又从中推波助澜,使得中国一些行业热火朝天,出现了产能过剩。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某些短视利益和由此导致的短视行为使他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竞争,忽视区域合作,由此导致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一)区域竞争理论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存在“逆市场”的市场分割的力量,也存在“顺市场”的市场整合的力量,因此地方政府在获得了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的同时也获得了分割市场和地方保护的激励。综观国内外,竞争都现实而广泛的存在于欧美国家地方政府之间和我国当代辖区政府之间。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即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在参与国内竞争中具有的相对于其他区域更能优化资源配置,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基本要素: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硬件要素包括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设备、区位以及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硬环境。软件要素包括政府的制度安排,区域内的劳动力素质,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包容能力,民众共有的价值理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软环境。这两种基本要素达到均衡时,该地区才能形成比较安全的、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而收益较高的投资预期才会使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流入。区域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

长期以来,主导区域发展实践的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和极化发展模式。相对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区域竞争优势则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创造。区域优势资源是指一个区

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在拥有区域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某一区域可能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比另一些区域以更低成本、更有效率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区域经济效益和增进区域福利,形成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组织和部门。

(二)中国的区域竞争分析

中国区域竞争的最大特点是其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动型模式。中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竞争多过合作,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竞争为主导,对区域间的合作重视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区域竞争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推动。在区域竞争当中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差异,政府过多的推动区域间的竞争而忽视了区域间的彼此协作,政府追求短视利益,使得在投资过程中的跟风现象十分严重,产业结构同构化和重复建设问题屡见不鲜,于是极易造成产能过剩问题。

2我国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不科学。中国现行的财税考核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制度主要以GDP和财政、税收收入作为考察政绩的指标,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必然采取最能够实现短期内GDP和财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方式,即投资。而且这种投资往往集中在钢铁、汽车等最易于拉动GDP以及财政、税收收入的领域,这必然导致这些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政府还普遍存在追求权利寻租的行为,投资也是最易于寻租的行业,政府官员通过进行巨大的投资过程使原本属于国家的财富转为个人所有。

3企业目标短期化造成了盲目竞争。在政绩考核体制和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出现了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与中央政府服务于全体百姓的长期利益目标相悖。政府追求短期利润靠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来实现。而企业目标的短视性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企业应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速度太快,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这使得很多企业的目标具有短视性:追求当期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目标的短视性造成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得产能不断扩大,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这_过程中政府主导推动下的区域竞争模式导致的政府目标的短期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区域竞争对产能过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区域竞争从总体上加剧了产能过剩。区域竞争中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强,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不断增加的投资的保护使得低效率的企业没有被市场淘汰,因此出现了低端产品的生产过剩。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因为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和产品相同价值的所得,所以产品不可能会生产过量,即使产品有些过剩或不足,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能可以迅速消除这种不均衡。但是区域竞争中政府给予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干预。人为的创造条件大幅提高投资,在宏观上产生并加剧了产能过剩。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投资率,同时抑制了消费,拉大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差距,加剧了产能过剩。在国际经济环境较好时,产能过剩可以通过出口转移,但这反过来又拉动了投资,增加了生产性需求,消费性需求必然相应萎缩,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失调的矛盾趋于严重。加大了产能过剩的范围与程度。

中国目前的区域竞争主要包括鼓励类和限制类两个方面的措施。在鼓励类方面主要是给予土地、税收、租金、水电等优惠政策,以争取外商及区外投资者。在限制类方面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政策壁垒,限制外地产品以及服务型企业进入,以达到保护本地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目的。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发展与竞争是靠增加投资拉动的,并且我国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方法主要靠在硬件因素方面给予投资者优惠措施,而不够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从软硬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来看。硬环境的建设代表着资本的投入和资源的消耗,软环境的建设则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地方政府这种以资源的浪费和政策效益的让渡来鼓励竞争的方式。与区域竞争中的限制措施一起给区域竞争带来了负面效应,加剧了产能过剩。

四、解决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包括: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和竞争秩序,制定并维护制度;提供公共物品;创造有利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环境:同时消除外部效应,实现本区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制度、公共物品、投资环境都是地方政府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越好,本地区就越具有竞争优势,本地区的硬环境优势得以凸现,外来投资者的交易费用减少,所有企业和个人都能以较小的投人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大大提高该地区的竞争力。

但是有许多地方政府不是这样做的。一些地方政府受自身利益驱动,只知追逐GDP,热衷经济产量和增长速度的上升。在全国经济上升时地方政府投资热情很高,进入调整期,地方政府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此导致大量的投资形成大量的产能,当供给极大增长时,需求不可能极大地跟上,因此就出现供大于求的过剩。在操作中尽管政府不是企业的投资者,但其有很多办法来影响企业投资,在中国的企业往往很被动,政府想要推动企业投资时便可在税收、费用、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如推迟交税,在其亏损时帮其填补亏空。等等。

要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改变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如果同时再作为投资主体,必然使得投资失去约束,从而走向盲目扩大的道路。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并不在乎投资是否有效率。也不关心产能是否过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想要形成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培育主导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等。

(二)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博弈行为,属于委托与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与代理之间信息传递的扭曲导致了两个政府利益上的不一致。从民生角度讲,中央政府利益是与百姓是一致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对上级政府隐蔽信息。或者做出一些短视行为。于是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民间监督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机构,履行规范市场运行的义务。同时中央政府应建立配套部门对此类机构进行引导规范,同时起到对其的监督作用。最后要尝试着改变地方官员晋升制度,选取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

区域竞争不是导致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唯一因素,也不是加剧产能过剩的唯一因素。但区域间的竞争在客观上加剧了产能过剩。如果我们在区域竞争中能够及时有效的转轨政府体制,并制定合理的区域竞争规范和有效的协调机制,那我们就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区域间互相认同、互相协调、互利和谐的竞争。使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得以实现。

(三)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解决产能过刺的问题

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过剩问题,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可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在过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企业经营非常困难,付够学费后,就会谨慎起来,积累经验,逼迫其对市场的预期更成熟,不再只去预测短期行情,而更会从整个行业产品的周期来看问题。

另一方面用市场的方法解决过剩问题既可以从多条途径消除过剩生产能力,如设备淘汰和企业退出等;当然,企业退出机制。需要通过确定公平的技术标准、完善的产权市场以及规范企业的兼并、破产机制给予保证。用市场的方法还需要政府支持民间资本。给予民营企业充分的投资机会。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才会获得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地增长,真正长远地满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主要采用市场机制,与前面两条措施相联系就意味着,在多元投资主体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有效率、公平、能够进行预期的宏观经济投资的调控体系。在这个宏观调控体系构建中政府应当放弃政府直接控制项目投资的一些做法,以便将主要精力来专心致志地实施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收入政策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

另外,用市场的手段,还意味着要将市场经济活动的宏观环境做好,使得经济活动主体能够安心,无后顾之忧的从事劳动和消费。因此,还要继续进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降低居民的“谨慎型”储蓄,刺激他们的消费;同时还要进行金融、税收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及汇率形成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真正做到消除体制上的不利因素,多发挥市场功能的作用,大大提高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李萍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引领河北顺利实现过剩产能转移
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新常态下陕西省居民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弹性分析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