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耻感文化已刻不容缓

2009-04-29莫清华

椰城 2009年11期
关键词:耻感作假越王勾

莫清华

今年学术界颇为热闹:“抄袭论文”甚至“学术圈内讧”占据了舆论相当重要的位置。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层出不穷,其中就不乏重量级学术代表及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的身影。造假之潮,泛滥于项目申报、各类评奖、教学评估等各项活动中;甚至有集体作假、单位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作假,并且声称作假是为了“学校发展”、“学院发展”、“学科发展”;而教授、博导、校长论文抄袭则是做好事,“为帮助学生发表论文”……你看看,造假的理由还很“高尚”哩!

我们的耻感文化去了哪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哪儿去了?一些知识分子羞耻感缘何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道德滑坡警示我们:重塑我们的耻感文化已刻不容缓!知耻,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丰厚遗产。我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知耻”精神。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管子从族群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知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古代的哲人志士将知耻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清末大学问家龚自珍将荣辱感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礼记·中庸》有句名言:“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耻近乎勇,一个强盛的民族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的耻辱感。“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王勾践不忘耻辱,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三千越甲终吞吴;二战后,日本的战败国耻辱感,促其发奋图强,最终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知耻近乎勇”,还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对耻的认知是需要勇气的;勇,又是勇于改过。我们的国民有多少人有此“勇”?

近年,国际上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动荡日本政局的毒大米事件,事后农林水产省大臣太田诚一引咎辞职,奈良县米老板中川昭一因受不了良心折磨而自杀;二是俄罗斯奥伦堡州中学教学楼楼梯坍塌,导致5名学生罹难事件,该校副校长、同时也是遇难学生所在班级负责老师,在万般自责之下自尽。

法律并没有作出任何裁决,而他们却先作了自我了结,其生命坍塌于灵魂深处的耻感。而我们本土,食品含毒事件、塌楼、塌桥事件不断,你见过谁因此感到耻辱而自责?不用说没有自杀的,就是主动引咎辞职的你见到多少?

日本人长谷川弘一说中国人是:国民整体素质低下、缺乏民族凝聚力、缺少现代文明的特征,诸如没有公共意识和社会公德、无卫生习惯、少教养、乏竞争意识、缺理性思考的习惯、无规则意识……许多中国人对此愤愤不平。但冷静思考,他的话让我们汗颜,毕竟他所说的确实是我们中国相当一部分国民所具有的劣根性。我们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没有权利掩耳盗铃。我们理应像越王勾践那样,时时刻刻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中国才有希望真正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明代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一些知识界的造假精英,丧失了耻辱感,也便丧失了责任感。

知耻,也是人类公认的一种美德。因为知耻,才能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省观察,有了批判审辨精神,有了羞耻感和“耻感文化”,我们才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了什么是义务、节制、正义、勇敢、创造、奋斗、诚实、感恩、博爱,什么是龌龊、野蛮……所以,“耻感文化”可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素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深的道德考量,是需要我们必须珍视的一个道德符号。道德滑坡必然招致伦理灾难。制度,管人,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管脑,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重塑我们的耻感文化已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耻感作假越王勾
人才测评的“伪装者”
——人格测验作假研究述评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再谈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还敢作假
卧薪尝胆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西施
人员选拔中人格测验的“作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