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轩辕后裔,人才济济
2009-04-29张栋梁
张栋梁
一、姓氏起源
其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就决定自动让贤,一起南下荆蛮。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其二、上古时已有吴姓。舜去世后,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作为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国。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失国的少康复兴了夏朝,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商代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元和姓纂》记载:“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吴”字相通,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故有吴姓。
其三、少数民族吴氏。元、清两朝,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在纯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相传远古时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的第一个字为姓,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吴姓”,它与姬姓吴氏无关。蒙古人也有改为汉姓吴氏的。《续通志•氏族略》记载:明王朝政府曾赐给许多蒙古人吴姓,如赐“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曰吴存敬,玛噜曰吴管”等。
今日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汉字吴姓的。《滕县志•人物》中《吴升传》记载:“吴升,其先本女真吾古论氏,世居临洮,乃以吾作吴,因姓吴。曾太父吴珍,仕金为滕阳军判,遂为滕人。”女真人改姓汉字吴氏,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开始了。
二、郡望堂号
吴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所载,主要有八个:
1、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2、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3、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
4、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5、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7、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
堂号
延陵堂: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吴姓其他的堂号还有:“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等。
三、楹联典故
世家第一;至德让三。
全联指春秋时期,吴太伯为古公亶父之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及季历子昌(周文王),《史记》列其为世家第一。
宫女列阵;箫鸾成仙。
上联指春秋时期孙武以《兵法》教吴王宫女列战阵以显治军之能。下联指唐代文箫与仙女吴彩鸾结为夫妇,双双成仙而去的传说。
三让两家天下;一剑万世千秋。
上联指《史记•吴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下联指季札挂剑徐君之墓树的典故。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
楼危明月芭蕉翠;水涨白帆杨柳青。
上联指南宋词人吴文英。下联指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人称祖师号画圣;我恨王郎曰频香。
上联典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被誉“画圣”,民间绘塑艺人奉为“祖师”。下联典出清代女词人吴藻,字频香。
四、历史名人
吴起,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政治家,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一说曹县东北)人,曾经拜鲁国曾子为师,学习儒术。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著有《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广,同陈胜一同发动了中国秦末农民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建立张楚政权,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
吴道子,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由于性情豪迈、不善治生,旧产很快挥霍至尽,甚至有绝粮的时候。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