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别后,心许生前
2015-12-03王立群
政工学刊 2015年9期
☉王立群
人非别后,心许生前
☉王立群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有这样一个故事: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出使北方诸国时,途经徐国,造访了徐君。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佩剑,只是没好意思说出口。季札内心也明白了徐君的心思,但在春秋时代,佩剑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象征,是使者的象征,是礼仪的象征,季札还要出使别的国家,佩剑是必需之物,所以没有把佩剑赠送给徐君。后来季札出使任务光荣完成后归国,途中再经徐国,这时徐君已经死了,于是他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扬上而去”。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回答:“不能这样说,当初途经此地时,我在心里已经向自己许诺要把这剑送给徐君,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所坚守的,居然是内心默许的诺言,竟然是针对死人来兑现的。季札挂剑可谓恪守诚信的万世师表。在当下,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欺诈,习惯了谎言;习惯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别人对我们的许诺,我们不断地去求证;自己对自己的许诺,很少去实施;自己对他人的许诺,避免去验证。乱喊狼来了不好,却天天在喊。当一个人捶胸顿足要求别人信任时,先扪心自问一下是否值得“被信任”:太上不欺心,其次不欺人,再次不欺天。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