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习俗:放天灯

2009-04-29薛为俊

椰城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天灯晒谷场孔明灯

薛为俊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下午海口的堂哥打电话叫我晚上过去吃饭。饭桌上几杯酒下肚,扯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说起儿时在村里放天灯的事儿,堂哥甚是兴奋,手舞脚蹈,声情并茂,唾液横飞,我的思绪也跟着带动起来,往事似游丝似的,牵动着我的心,把我带回了童年放天灯的年代。

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至于为什么在七月十四这一天放孔明灯,当时在我们那里有两个版本:其一是纪念孔明,相传这一天是孔明的死忌。但我后来查了一下《三国》发现诸葛亮卒于蜀建兴十二年秋八月(公元234年),和第一个版本是不吻合的。另一个版本是放孔明灯多为祈福之用,村里的男女老少亲手在天灯上面写下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健康幸福平安年年岁岁。相传天灯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风俗,特别在我们儋州这一带的一些村庄,放孔明灯已形成一种文化和传统,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天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天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儿时的回忆如此清晰,那是纯粹美好的记忆和烙印,是一辈子都不可能抹掉的。母亲做的可口点心可以记住一辈子,在90年代初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粉条年糕只有在过节才能吃到的东西,如今却变得非常的寻常。儿时最怀念的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之外就是七月十四鬼节了。因为这一天除了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妈妈做的美味佳肴之外,还可以到村口那个晒谷场去看大人们放天灯。

村口的那个晒谷场是放天灯的唯一场所。在遥远的记忆里,七月十四这个日子,农忙已过,所以大人们才有那份闲情来制作孔明灯。在那九月清凉的秋夜里,月光如水般洒满村间的羊肠小道,夜空繁星点点。当晚各村子都会竞赛似的一个接一个放天灯。太阳落下帷幕不久,月亮悄悄爬上夜空时,满天放飞的天灯就会与满天星斗争艳斗鲜,赛着谁占的空间多,谁更亮更高。地上同样是多如星星般的看客,围着将要升腾的天灯欢呼雀跃呐喊鼓掌助威,有些有文化的老人还在天灯的上面写上对联、诗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天灯啊,天灯,你飞啊飞,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飞到天上去,探索祖国的宝藏。整个宁静的山村就像过年一样热闹。黄昏快到放天灯时刻,孩子们来不及扒几口晚饭便冲往晒谷场了,为的是第一时间目睹天灯的升空。

为了天灯升腾那一刻的欢呼,我们得准备很多工作。因为制作天灯也是件复杂的工艺。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使一个天灯顺利升空,我们得准备好多纸张、废纸、竹篾、铁丝、浆糊、煤油等必备物品,而准备这些物品得需一定的经费,童年回忆里,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完好的纸张、铁丝、煤油就得家家户户凑钱,当时大家也算积极响应,基本上是你五分、我一角的支持。废纸、竹篾就不用钱了,可以自筹。村子里多的是竹子,而且用的量也不多,可以砍几根村大队的。要收集做天灯心(现在也叫鸟巢)和助燃物的废纸就麻烦些,使用量大,而且那年代读书人不多,到哪整那么多的废纸呢?得由一批放天灯的“发烧友”挨家问户找。当时我家有些藏书,父亲及叔叔都是读书人,记忆中的老屋的书架下满满排着一行书籍,他们来我家时总能满载而归,因为父亲也总能找些废纸出来。

收集做鸟巢和助燃物的废纸仅是份前提工作,制做天灯骨是份技术活,可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得找有经验的老人做指导工作,特别是灯骨,得去找根足够长的青竹,然后按天灯的底圆面积围成适合的圆圈,刚好被天灯套着再用浆糊粘好。套上灯骨之前得用铁丝把灯骨缠绕绑紧,又在灯骨圈内像蜘蛛织网一样用铁丝交叉穿织,最终铁丝在圆圈中心形成一个小型蛛网状,那是夹放鸟巢的地方。放天灯时,先点火燃烧地下浸了煤油的废纸,燃烧中冒出浓浓的黑烟把天灯撑开。后再点燃“鸟巢”,预备的浓烟加上灯心的黑烟滚滚上升,足可以把整个天灯带到天上去,它携带着我们的希望、梦想和鸿运,随着升腾那一刻集体的“噢、噢、噢”欢呼声,天灯犹如火箭般直插漆黑的夜空,去与星星月亮争光映辉,留下的是我们意犹未尽的评论和对梦想的期盼。在地上,望着上空那一团天灯心火,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放的天灯到底飞得多高多远。当初制作灯骨这个工序很重要,只有鸟巢放在正中央,才保证天灯升在空中时能够保持平衡,同时灯心的废纸要扎紧浸足油,那样才能保证灯心火燃的时间长久些,灯心火燃烧长久就表示天灯在天空飞行得越高越远。灯骨挂着的灯火就好像人的心脏一样重要,灯火灭了犹如心脏停止跳动,人因心脏停止而倒下,天灯也会因灯火熄灭而降落。

其实制作天灯也是件繁重且细心的工作,同时也是令孩子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大人把天灯的样式裁剪好,孩子们便按照他们指挥把纸张间的边沿用浆糊粘紧,不得有破漏,否则漏烟冲力不足天灯则无法上天,要是上不了天可是件倒霉的事,白费了一番功夫不说,如果天灯在天空悠晃一阵再落到哪家的屋顶,那家人便要出来骂街了,因为据说谁家落了天灯谁家就在一年内带来霉运,除非第二天他家得放出一个天灯表示已驱走了霉运。所以为了确保要放的天灯顺利升空,各道工序都是非常留神的,由于纸张娇气,粘接的过程中孩子们当然要小心翼翼了。谁愿意做一个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呢?谁又愿意给人骂呢?为了希望、梦想、乐趣,只有尽心地把每道工序都做好了才不会有纰漏。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总能自得其乐,同时也传播着一种传统的东西。七月十四鬼节,村里的集体晒谷场便是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找到乐趣的地方,那天放飞天灯的时候,总是围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人,大家总会欢呼雀跃呐喊鼓掌,天灯随着大人小孩“噢、噢、噢”叫声中腾飞,大家又边喊边忙着躲闪升腾天灯滴下来的油火。放完天灯后便静静坐着仰望夜空,评论哪个村子的天灯放得高飞得远,又努力寻找夜空中那么多颗中哪个是我们村子放飞的,伴随的是美好的希望、梦想,脑海也无限地想着跨出村子的外面会是什么样子。

由于放天灯经常发生火灾,当地的政府一度禁令放天灯,加上生活的压力,村里的许多男女老少都外出谋生,放天灯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想要看到放天灯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故放天灯的趣事只能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漫步江边,依栏伫立,滔滔江水,隐约渔火,习习秋风,身边车水马龙,七彩霓虹闪烁,仰望夜空圆月,遥忆童年诸多趣事,感叹蹉跎岁月。往事如烟,再回首恍然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猜你喜欢

天灯晒谷场孔明灯
陆地上的船长
孔明灯的来历
飞吧,孔明灯
晒谷场的小时光
新年愿望
自制“孔明灯”
遥远的晒谷场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