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兹德国时期的绘画
2009-04-29陈克义
陈克义
乔治·格罗兹(George Grosz)1893年生于柏林,直至1932年赴美国,他在德国共生活了三十九年。他从191 1年开始发表作品,德国时期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时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尤为重要。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同年,德国诞生了它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但这个民主政权并没有带给德国崭新的政治气象,反而却使它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之中。之前的帝国领导人,本应为战败承担责任,但在不平等合约上签字的却是新生的共和国代表。这使得旧制度的拥护者有了嫁祸于人的机会。他们掩盖真相,试图使人们相信战后的各种社会问题应由共和国来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国的政治气氛十分紧张,各种势力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而格罗兹有着极强政治批判性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这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并且,由于前卫艺术在本质上有着破坏旧制度、追求艺术民主的特性,因此以格罗兹为代表的新客观现实派艺术家都站在了左翼阵营的一边,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揭露出混乱和腐朽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进行批判,从而为建立一个相对稳定和民主的社会提供帮助。
格罗兹于1912年到1914年在柏林皇家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在这一时期,他以线描的方式来描绘柏林夜生活的阴暗面,用简洁明快而又富于变化的线条直接表达了他的左翼政治立场。在《现役合格》中,一个肥胖的医生在傲慢闲散的普鲁士军官和表情呆滞的士兵面前,对一具几乎只剩下骷髅的干尸说了“同意”。作品表现出了他对战争强烈的恐怖感和对官僚政治的憎恨。而这也正预示了他在整个德国时期绘画的批判性态度。
虽然表面上他并不承认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价值,但他的作品还是显示出这两种新兴艺术风格的深刻烙印。在1918年创作的《献给奥斯卡帕尼扎》中,采用强烈的未来主义色彩,描绘了被火和血的红色所淹没的一群游行的暴徒;在游行队伍中间的棺材上,死神正在开怀畅饮;建筑物是倾斜和摇晃的,人性被扫进了自己创造的地狱之中。而《共和党的机器人》,则更加凸显了他简约的画风和试图收缩空间的努力。此外,作品还借用了契里柯的技巧和其常见的场景构图,还参考了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政治讽刺手法。画面中的机器人身着绅士礼服,但是脑袋却空空如也,并且手足残缺。他们按照嘱咐去投票。这显然是对独裁统治和腐朽政治的深刻揭露。而格罗兹最为著名的作品则是1920年创作的《工程师的心脏地带》,作品刻画了一个为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工程师的形象。在作者看来,这个工程师对于人类的仇恨是源于他根本没有一颗属于人的心脏,而作品背景中的窗子则是用剪下来的报纸拼贴而成的。这显然是受到了综合立体主义的影响,并且画面在整体上还显现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一些痕迹。
显而易见,格罗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力求对右翼政客和军官、大发战争横财的资产阶级、高喊民族主义的好战分子,以及大战后失业而一心想发动新战争的将军,还有甘愿为他们的腐朽生活服务的妙龄女郎等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画家看穿了这些人的本质,对他们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进行了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描绘,而这实际就是画家左翼政治立场的具体表现。同时,这些人的生活与马路上行色匆匆行走着的失望、饥饿、被解雇的工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他们只能通过发动一场革命,才能改变这残酷的现实。
总的来说,格罗兹的绘画里带有强烈的仇恨和悲伤,既幽默又尖刻,显示了他深刻的艺术洞察力。
然而,格罗兹的这种创作方式和政治立场,使得他与当局时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纳粹上台后,格罗兹不得不离开德国到纽约寻求发展。在美国,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有些时候他也用漫画来表现美国的现状,但相对而言,则是比较温和并充满热情的。因此,格罗兹在美国的作品中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讽刺性意味,而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失去了德国时期的魅力而开始走向平庸。
责任编辑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