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北车站 最大的迷宫

2009-04-29

海外星云 2009年12期
关键词:转运站动线大客车

全台最大的迷宫是哪里?台北车站。每天至少有20万旅次进出的台北车站,三铁共构加上5条地下街及高达70多个出口,站体设施盘根错节,加上转乘动线指引“各吹各的调”,让车站成了一座大迷宫,天天都有人“迷走”!

许多台湾人对于在台北车站转乘都视为畏途,尤其是搭乘双铁从中南部北上的旅客,不论从“哪一铁转到哪一铁”,常常连票闸门都找不到,更别说与亲友相约在车站某个出口或地下街,都要费尽工夫才能“相认”。

从台北车站一楼东区手扶梯往地下一楼通往捷运车站的人口,天花板挂着各式令人眼花的指标,指标牌大小不一,指引的方式也不明确,许多民众到了这个区域就会迟疑,像陀螺般打转加上东张西望,类似这种“百慕达三角洲”的区域在台北车站内不只一处。

两年前高铁加入营运后,“迷走”的情况雪上加霜,再加上高铁指标是灰底白字,灯光一暗,很容易被错过。除了三铁之间复杂的转乘之外,再加上隐藏在站体内的5条地下街,那才是“迷中之迷”。

台北车站复杂的程度,让“地头蛇”台铁台北站长李永生都承认“偶尔也会迷路”,他说,很多人刚从地下车站一出来,往往就会搞不清楚方向,加上台北站是以东南西北为划分,台湾民众比较不习惯,所以如果你在台北车站看到有人提着行李慌张奔跑,十之八九,他迷走了。

台北捷运公司表示,去年底已完成台北车站指针系统更新作业,将不同区块以“M、R、Y、Z、K”符号及编号、颜色区分,同时也广设旅客咨询中心;不过可能是倡导不足,民众对于这套“入口编号整合计划”仍是“有看没有懂”。

坡道过陡、90度转弯转运站动线不良

预定6月启用的台北(交九)转运站,最近实车测试时客运业者发现,站内爬坡坡道过陡,不但转弯不容易,还可能磨到底盘,整个车站内的动线设计可能造成塞车,影响车辆进出,将来要做到站内上、下客恐难达成。

台北市府交通局长罗孝贤强调,转运站所有设施会等业者完全准备好才会同意启用。站内上、下客的原则不变,但若是周五下班日、或连续假期前一天、最后一天等容易出现大量搭车人潮状况时,才会采取弹性的站内上车、站外下车做法。

转运站内车道的转弯角度近90度,路幅窄,又是爬坡,对驾驶是一大考验。

事实上,业者已在转弯处“削”去至少50厘米的弯角,但将来一定有许多车不小心就擦到;另从3楼通往4楼的转弯坡道,坡度太陡,也有车辆磨到后方底舟,

客运转运站10年前老设计现在怎么用

“新时代旧设计,不出问题才怪!”交九转运站是早在10年前就通过都审案子,但时过境迁已不敷需求。

曾有人形容,客运台北转运站是为改善台北车站周边交通,但原本只是小感冒,未对症下药,病情恶化变成一颗大肿瘤,现在想要治愈这颗“交通毒瘤”,势必要付出更多成本。

台北车站周边总共有13家客运业者、48条长途路线,尖峰时段每小时至少有300辆大客车进出台北车站区域。

原本设计是把这些车辆全部纳入转运站,减少平面道路负荷,但现在不但站内容纳有问题,大客车调度有问题,该预留的空间也没有。

转运站未能解决地面交通问题,因为台北转运站3楼设置匝道连接市民大道,让大客车可经由高架道路驶离转运站,估计下午尖峰每小时将有79辆大客车走匝道出转运站,届时势必会对已经很壅塞的交通造成更大冲击。

(摘自《联合报》)

编辑唐馨

猜你喜欢

转运站动线大客车
基于DEA模型的生活垃圾转运站评价方法研究
北京市某镇生活垃圾转运站选址及实施路径探讨
某竖式垃圾分类转运站结构设计探讨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空中大客车
基于业态的商业动线设计研究
论BOT融资模式下的南松路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财务评价
大客车
面向车内人体伤害的大客车碰撞仿真与设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