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与感恩

2009-04-29方光华

华夏文化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存天道敬畏

方光华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一、敬畏的内涵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关于孔子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就是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孟子认为,对人来说,这个本性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身上仁爱、正义、秩序和理智的力量。它们使人沛然如江河,不能自已。君子敬畏天命,就是敬畏人内在的道德意志和理性潜力。为什么要敬畏“大人”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大人”是那些把内在于人的道德意志和理性潜力发挥得畅快淋漓,充分展现出人性光芒的伟大人物,他们在人性上具有开创示范作用。为什么要敬畏“圣人之言”呢?圣人不但在人性上具有开创示范作用,而且还能总结传播真理,他们传播的真理值得敬畏。可见儒家他敬畏的是内心的道德冲动,是与道德冲动有关的事物。

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53章)老子担心走错了道路,他认为按照天道而行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可见他最敬畏的是天道。老子说:天道就是自然界在无为中实现完美和谐的神秘力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只有把人类置身于自然之中,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人类才不会自我迷失。如果从自然界中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自然界的奥妙与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完全相反,与其敬畏人类自身,不如敬畏天道。

关于敬畏,佛教还有一种深刻的见解,那就是:要敬畏宇宙的浩瀚与生命世界自身的神秘,敬畏那无限辽阔的虚空。佛教认为,人类的悲剧就是以自己的贪(贪欲)、嗔(无知)、痴(痴迷)把主观设想当作事物的标尺,对事物的改造充满了幻想,缺乏对我们的身(身体)、口(言语)、意(思想)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的反思,因而陷入痛苦与无常的深渊。人如果只敬畏人内在的道德冲动,不是一个完整发展的人;如果只敬畏自然界的规则,也没有找到最后的真理;只有深刻认识到身、口、意所产生的后果的不可预见性,从内心深处破除人我二分、物我二分的观念,对浩瀚的世界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谦恭,人才能真正找到光明,才有可能使世界复归于简单明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敬畏的论述来看,敬畏是有特定内涵的。首先,敬畏不是恐惧。敬畏是对恐惧的思索。恐惧使人产生卑怯,而敬畏使人崇高。其次,敬畏不是软弱。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心存敬畏的人谦虚谨慎,但有时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第三,敬畏往往依托神秘力量,但它从根本上说是对威慑性崇高的深刻的惊讶和尊重,是对超然性的辨识。敬仰神灵的人一定有所敬畏,没有神灵依托的敬畏是更加深刻的敬畏。

二、敬畏与人品

敬畏是人类最可贵的涵养。

心存敬畏的人身心和谐。心存敬畏的人即使在内心出现情感和理性的矛盾冲突时,他也能找到最自然、最恰当的解决方式。郑国派子濯孺子率兵侵卫,卫国派庾公之斯带兵抵抗。两军相遇,正值子濯孺子生病,拿不起弓来。庾公之斯对子濯孺子说:我射箭的技术来自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又是你的学生,你是我的师爷,加上你身体不适,我不忍心用你传授的箭术把你害死。但今天你是侵略者,我不能背叛我的君主。庾公之斯抽出四支箭来在车轮上敲打,把金属箭头敲掉,将箭射在子濯孺子身上,带兵离去。庾公之斯既敬畏师徒情义,又敬畏国家公义,他不愿自己的行为造成内心紧张与痛苦,力求把二者的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老子说,心存敬畏的人能够在荆棘中发现道路,在黑暗中找到光辉。

心存敬畏的人慈悲为怀。儒家认为心存敬畏的人仁民爱物,推己及人。道家也指出,敬畏天道的人能包容万物,对万物的境遇充满慈爱。佛教认为心存敬畏的人具备缘众生而起慈心的众生缘慈,他见到一个一个的众生而起慈悲心,又具备超越了具体的众生的形体与感情,认识到众生烦恼和造业受报的原因而起慈悲心的谓法缘慈,更有通达了一切皆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无缘慈。

心存敬畏的人善于停止。孔子说,心存敬畏的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他不会一意专行,不会刚愎自用,不会固执己见,不会惟我独尊。他能知道在适当的地方停止,能充分享受自足的宁静和愉悦。老子也说,心存敬畏的人有自知之明,知道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

三、敬畏与文化

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触角。是什么促使古人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对于生存恐惧的思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古人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自然之道不断探索。传说伏羲发明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创作八卦的目的就是要贯通自然神奇的德性,用来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敬畏使古人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敬畏是文明发展的维度。进入文明社会后,敬畏的内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并被制度化和习俗化。如对自然的敬畏被规范为国家对天地山川的祭典,对人类自身道德本性的敬畏被规范为以君臣、父子、夫妇为核心的伦理纲纪,对生命世界复杂性的敬畏被转化为身(身体)、口(言语)、意(思想)的各种戒律。对敬畏的内涵的制度化和习俗化能力越高,其文明的稳定性就越高,对敬畏的内涵的更新和升华越快,其文明的变化也就越快。

敬畏是文明成熟的尺度。判断一种文明的成熟程度,敬畏的内涵的广度与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尺。成熟的文明一般有三个基本表现:它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自然的神圣,敬畏历史的神圣。而一个不够成熟的文明,其社会充满物质和功利化倾向,人们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对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盲目迷信,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不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

由上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的对象是人内在的道德和理性力量,是在人性上有开创示范作用的圣贤,是天道,是无限辽阔的虚空。敬畏使人谦恭、自省、慈悲、自足,又使人勇往直前。敬畏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传统文化中的敬畏深深影响了民族感恩情怀。

猜你喜欢

心存天道敬畏
心存美好
天 道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敬畏先烈
陈正元 心存感恩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