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研究
2009-04-29尚徽唐林兵
尚 徽 唐林兵
摘要文章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通过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当前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五个方面的因素,即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我国农户面临需求风险、经营风险、供应风险、环境风险、制度风险和信息风险;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对风险的反应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极度脆弱。文章基于流通理论指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能够有效地防范农户风险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并提出基于冷库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冷库;流通理论
作者简介尚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230031唐林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工程师,安徽合肥。230031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3-0086-0004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仍然主要是在三级市场体系下进行:即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农贸市场。但随着超市和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正在发生变化。图1描绘了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所包含的主要参与者:生产基地、中间商、农户组织、批发市场。其中以中间商采购为主要渠道,也存在一定量的批发市场供货,还有一些季节性或地域性较强的产品是直接从农户采购,但“生产基地一超市”型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渠道。
在上述四条渠道中,生产者、批发商、中间商和零售商是主要的参与者,也就是承担存货责任或金融风险的组织主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联的参与者,他们往往通过收取费用的形式为主要参与者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并形成关联性组织。目前我国对生鲜农产品还没能完全运用供应链的管理方法。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衔接并不连贯
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有能力在供应链的上下端建立可靠的、相互支持的关系。这需要对链条进行设计,也就是找到可以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合作伙伴,并能够相对固定下来。从实践来看,目前大多超市没有长期固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而诸如运输、包装、装卸等物流作业环节更是随机寻找合作伙伴。生鲜农产品采购的效率和成本的控制,往往取决于谈判的能力,而不是供应链的平滑运转。
(二)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没有形成针对增值活动的分派体系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在一个高效的供应链中,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通过分工协作,达到共同的目标。增值意味着通过满足效用来提高顾客对产品价值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四种效用会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即:形式效用、拥有效用、时间效用和位置效用。这些效用是由不同的供应链参与者创造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各个参与者的核心能力将增值活动分派下去,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实现供应链的管理目的。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上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分派体系。以超市为例,尽管它们对生鲜农产品的经营已越来越重视,但目前大多是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而国内仅有0~10%。这种情况一方面与我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与消费习惯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没有形成理想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有关,导致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成本较高,同时在价格、品质、鲜度、品种等方面又达不到应有标准。
二、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因素
Aruoma(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从农产品离开农场直到消费者使用末端的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趋势(解决各类风险)的过程,包括农产品原料生产和食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当前,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和公共政策这五个方面。
(一)产品特性问题
生鲜农产品主要涉及肉类、水产、蔬菜、水果产品等。这些产品所具有的共同要求是时效性,与工业品物流的准时性相比,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要求是源于产品本身的易腐特性,这一特性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的采购半径;而季节性特性是源于蔬菜、水果等产品的生物生产周期属性,一旦到了成熟季节,就会形成大批量的供给,很难控制上市的节奏,因此往往难以与均衡经营与采购的供应链管理相吻合;另外,一些生鲜农产品的地域性特性又使得其只在特定产地才有供货。这三方面的生鲜农产品特性,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二)技术支持问题
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技术保证及管理优化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生鲜农产品的物流状态决定着其经营的利润空间,或者说决定着各个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在国外,生鲜农产品从采摘一直到市场出售,是一个品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但目前我国的情况却常常是品质不断下降的过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生鲜农产品的采摘、分级、包装、运输等环节上缺乏相应技术的支持。而缺乏技术的有效支持则与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生鲜农产品建立起严密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关。这些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障碍,使得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三)营销与竞争问题
营销与竞争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不充分。在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大多分散在千家万户,这导致供给方面的信息常常很零散和不准确。与此同时,来自零售终端的需求信息也很难直接到达分散的生产者。除了供求信息不连贯外,食品安全信息也往往不对称,这使得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面临巨大的信息费用。二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价格的频繁波动使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经常具有不确定性,各个环节之间就价格和利益的谈判的交易成本很大,这大大降低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三是传统农贸市场的竞争。以传统流通方式为主要特点的大量农贸市场的存在,恐怕是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转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制约。传统农贸市场的低成本和巨大吞吐量,使得以现代供应链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超市很难与其竞争。实践中,不少超市不得不退出生鲜农产品的经营,甚至于关门。四是苛刻的供应商交易协定。由于生鲜农产品总体上是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交易合约往往有利于买方。因此,在调查中可以经常听到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抱怨进入超市难。超市在定价、支付、质量控制程序、发货、上市费、促销费、广告费和有关折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与超市进行交易的成本很高。
(四)组织成熟度问题
实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求参与供应链的组织具有较高的成熟度。从工业物流与供应链
管理的实践看,链条上的组织(或成员)大都具有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在自己承担的业务中具有核心能力。而在我国目前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情况则很不—样。首先是生产者,特别是分散的小农,很难被纳入到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农户经营的小规模和市场行为能力的不健全以及其供给总量上的高比重现实,着实为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挑战。依据国外的经验,合作社可以克服分散小农的这一弱点,但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农民组织。而一些与农户有关联的龙头企业又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此外,目前我国还缺乏专业化水准较高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商,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的发展也不快。从一定意义上讲,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的缺乏是我国继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销衔接“盲区”后的又一个“盲区”。
(五)公共政策问题
目前在我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税率是13%,尽管这一税率与其他商品相比要低2个百分点,但是,相对于农贸市场上经营者的包税制来说,则高出很多,这使得生鲜农产品通过超市流通与经营的利润空间大大降低。其次,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的税收政策并不明确。此外,生鲜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过路费所增加的成本不能小视,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政策,但实际执行中阻力不小。另外,政府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的支持,对专业人才的培训以及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项目的扶持力度也不大。
三、农产品流通理论研究回顾
一个市场流通体制的建立以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各种交易关系,是与该国所特有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背景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无一例外被纳入国家计划的管理控制之下。这种条件下的经济利益主体对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主观影响力很小,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则主要是一种计划调拨、计划供应以及成本核算的关系,税利都在国家计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很显然,在此期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利益主体主导的交易关系和稳定的商业习惯。
在这种自由交易的过程中,流通业者之间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持续的客户关系(customerrelationships)。所谓客户关系,是指市场上各经济主体在商业行为交易往来上凭借个人之间的信赖而建立起来的商业伙伴关系。这种可以信赖的个人交往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交易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基本出发点和保证,它往往比建立在经济合理主义原则之上的具有较高透明度的契约关系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上存在注重关系和人情等人文特点,因而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商业交易关系中存在着某种重视稳定的长期客户关系的潜在倾向。
国外对流通业者间形成的客户关系研究较多。Okun(1981)指出,交易者在没有市场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如果交易需要交易成本的话,这种市场交易未必按照拍卖市场(auction market)的机制来进行,这时买卖双方的交易经验等对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一个具有客户关系的市场(customer market),频繁的浮动价格对卖方来说也未必是好事。Nalson(1970)强调了持续的交易依赖于由交易经验所产生的信息。福井(1995)、浅见(1989)、Zusman and Etgar(1981)、丸山(1988)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分析了流通业者的交易效率问题,阐释了合作博弈下流通业者间客户关系对效率的影响。
相比之下,国内有关市场客户关系的研究则较少。冯昭奎等(1996)对中日两国流通业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强调了客户关系可以规避风险、节省交易成本,同时他们也指出长期的客户关系容易造成市场价格体系的僵化和消费者利益的损失。但是,他们特别强调,客户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尽快形成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主体间的稳定的交易关系和行为规范准则,并且有助于研究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形成以及健全和完善流通体制。
四、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建
我国的生鲜农产品行业暴露出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加强生鲜农产品安全管理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人们通常只从生产角度去考虑生鲜农产品安全,认为只要抓住了生产环节的安全,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就有了保证,但事实恰恰相反。产品到消费者手里必须经过原材料的进货把关环节、生产环节、储存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五个主要环节。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关心的是原材料进货环节与生产环节,而对于储、运、销这三个环节,往往被企业或行业管理者所忽略。任何生鲜农产品都有一个相对的保质期。因此,温控食品的保质期与其储运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落后的冷冻保鲜技术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食品的保鲜越来越受到来自消费者、供应商、零售商的广泛重视。因此,本文基于流通理论提出,应基于冷库来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从政府层面来看,改变国内落后的冷链物流面貌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2004年底,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
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易腐物品在加工制作、贮藏、运输、分配等流通各个环节过程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状态和环境进行,保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的特殊物流形式。
以冷库为主要环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所示:
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应遵循“3T原则”: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在冷藏链中贮藏和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生鲜农产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冷藏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因时间一温度的经历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温度控制和贮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
本文建议,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可以分别采用3种模式:
(一)模式1:与生鲜产品销售商结盟。按条块开展冷藏及运输服务
企业基于冷库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要与各类销售商结成联盟,先期按条块提供冷藏链分割的冷藏运输环节功能服务,输出有针对性改进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体系。随着合作的进展,与客户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趋向稳固,以及操作经验的不断
积累,通过对生产商自有冷藏资源、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不断整合,建立起科学的、固定化的冷链管理和运作体系,逐步为各类销售商提供更全面的冷藏物流服务。
(二)模式2:与同业进行合作整合,开展第三方冷藏物流业务
目前,现有的生鲜产品生产商多为小企业,资金、经验以及管理运作水平等有待提高,不可能组建自己的冷链仓储物流。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资金、管理和网络优势,与它们开展多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冷藏物流项目的不同环节上,在双方不断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自身能力,通过整合这些小企业现有的各类资源,达到壮大自我的目的。
(三)模式3:与连锁商业业态的流通商结盟。开展区域性冷藏物流配送业务
企业可以冷库为中心环节向上下游延伸、扩张,打造全功能的冷链物流,建设一个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冷藏、交易市场、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交易信息、食品安全检测、连锁超市、农商合作、国际冷冻食品交流中心的冷链龙头企业。最终以冷链物流为平台,综合各方优势,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建立网上销售批发系统,将地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囊括到网络内,建立互惠互利、调剂市场余缺的合作联盟,利用旺季储存、淡季出仓模式进行网上调拨交易,而物流转运系统可以使农产品顺利、快速运送。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外贸渠道,与各国的食品经销商建立网上交易网络,把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推销出去,把国内短缺的农产品购买进来,建立以实力、服务、诚信为平台的龙头企业,构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环球运营网络。
五、结论
生鲜农产品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获利的一个主要手段。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生鲜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在制造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于处在不同管理阶段和水平上的农业企业而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引入,不仅存在着管理意识和组织模式等战略层面的障碍,技术层面上同样存在着很多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基于冷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方式。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能丰富供应链管理理论,还能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