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关联产业群的识别与发展模式探析

2009-04-29周民良满明俊

开发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陕西省

周民良 满明俊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和经济统计数据,对陕西省38个产业进行多元聚类分析,结合产业关联战略分类方法和区位商的方法,识别出陕西省的七个关联产业群分别为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高技术产业群、轻工制造业产业群、能源产业群、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并对各关联产业群的属性予以定位,最后提出陕西省关联产业群发展模式。

关键词:关联产业群;多元聚类;投入产出;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001—06

1.导言

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要素效率的提高。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我国市场竞争的模式正逐渐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产业链为载体的多企业协同竞争;同时,区域之间的竞争也由产业层面的竞争过渡到产业群和产业链层面的竞争。这种趋势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大都市连绵带、一体化经济区域的形成;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产业集群的出现。但对于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来说,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寥寥无几,而产业集群也处于雏形培育阶段。要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采用更加符合地区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演化特点的模式。发展地区关联产业群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联产业群是指以各种投入和产出所形成的,以技术经济联系为纽带,进行相互协作和联动所形成的产业群簇。关联产业群不同于当前被广泛关注的产业集群,它更注重产业间的功能联系(包括产品或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和投资联系),而不要求空间临近性的特征;其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主要以价值链为载体,以投入和产出为形式;对于中介组织、研发结构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等条件的要求比较宽泛。但关联产业群也具备生产专业性、灵活性、网络性、根植性的特点,能够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实现规模效应和价值增值;通过价值链网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关联产业群的构建是基于区域现有的产业基础,门槛较低,对于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大的适宜性。通过辨识关联产业群,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育来促进其发展壮大,更容易使欠发达地区实现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目标。

一般来说,对关联产业群的识别可以分为产业群辨识和产业关联分析两个方面。产业群辨识方法包括产业理解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多元聚类法和图论法。产业理解法以区位商为基础,依靠专家意见以启发式的方法辨识产业群,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适合于维数较多的产业群辨识,强调产业间的互补性关联,结果具有允许产业相互交错的优点。多元聚类法辨识的产业群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更易于判断产业群的属性。图论方法则是将产业之间的产品(或服务)流构成关系网图,原理与聚类分析相似,但辨识的产业群不具有相互独立性(王今,2005;孙铁山,2008;贺灿飞,2005,李广志,2006)。其他的辨识方法还有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三角法(朱英明,2006)、专家意见法、产业感知法、Czamanski法等(楚波,金凤君,2007)。总体来说,产业群的辨识方法是对具有相同特征和关联属性的产业进行类别归属判断的过程,但对于所分辨出的产业群属性一般无法确定。

产业关联分析法包括产业关联度的衡量和产业战略关联分类两部分。产业关联度的衡量一般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析各产业间投人与产出的联系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波及效果,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诱发系数和依存度系数等指标,既可以从全国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王岳平等,2007),也可从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的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汪芳,2007;王丽,2007)。产业战略关联分类方法则是以产业间某些相似的关联特征为基础,按照经济体系中不同的战略地位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类型的方法。该方法的重点在于产业分类的指标设计,要求能够反映出产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竞争力水平、规模水平、效益水平等方面。刘洋(2006),栗庆品(2004)等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东北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产业类别进行了战略定位。产业关联分析法通过运用多项经济指标进行产业综合评价能够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全面地反映出产业的战略属性,与产业群辨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运用多元聚类法,以陕西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对省内关联紧密的产业进行归类,辨识出现有的关联产业群。其次结合产业战略关联分类和区位商的方法,综合考察各关联产业群所包含产业的属性如产业规模、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并以此为标准,为各关联产业群进行战略定位。最后根据关联产业群的战略属性提出具有针对性地发展模式。

其所以选择多元聚类分析的方法,是因为该方法辨识的产业群具有较强的内在产业关联性,且注重产业问的前后向联系,使结果更合理。同时,辨识出的产业群在构成上数量相对平均,也容易用树状图(dendro-gram)表示,方便了解整个产群内嵌套的子群以及不同子群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2年陕西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3-200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

3.陕西省关联产业群的辨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多元聚类

运用多元聚类方法辨识关联产业群的基本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输入矩阵,这是多元聚类分析的基础性数据。输入矩阵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表示,因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的每一个产业既作为上游产业将产品投入其他产业,同时也作为下游产业接受其他产业的投入,因此可以反映出产业间的功能联系。其次是相似性测度,聚类分析是根据产业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产业分类的,相似性测度主要包括相关测度、距离测度和关联测度。这里选择相关测度来反映产业间投入—产出结构相似性的强弱。最后应用层次聚类的算法将各产业归类,结果以树状图、冰柱图的形式展示或按照一定的临界值确定聚类的数目及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聚类之前,剔除掉了原始数据中的四个公共服务产业,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产业。因为这些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主要体现了其社会服务功能,经济数据不能反映出与其他产业真正的关联强度。鉴于聚类结果分析的主观性较大,笔者对剩下的38个产业一共进行了两次聚类,以减少人为判断的偏差。整个运算借助于SPSS13.0软件进行。

首次聚类由于数据维数较多,按照设定类别临界值的方法确定产业类别的归属。通过不同临界值的比较,将38个产业归纳为5个类别,其中农业、建筑业、批

发零售业各自成为一类,住宿和餐饮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归为一类,其他33个产业归为一类。由于各类别中产业分配数量很不平衡,因此第一次聚类所起到的作用仅是将与其他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相异的产业分辨出来。第二次聚类是为了进一步细分被归为一类的33个产业的功能联系,方法同上,结果所形成树状图如图1所示。综合两次聚类的结果可以将陕西省的产业归纳为7个关联产业群,其核心产业如下:

(1)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邮政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2)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

(3)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高技术产业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轻工制造业产业群:纺织业,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6)能源产业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住宿和餐饮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陕西省关联产业群分析

从7个关联产业群的分类可以看出,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装备制造业产业群、高技术产业群、轻工制造业产业群、能源产业群属于第二产业范畴。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和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则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由于产业属性以及数据统计口径存在的差异,对属于第二产业的关联产业群,结合产业战略关联分类法综合考察其属性,对属于第三产业的关联产业群,则运用区位商的方法考察其属性。

4.1属于第二产业的关联产业群属性分析

在投入产出关联属性确定的条件下,本文综合前人研究经验,选择产业区位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收入产出弹性、产值规模比例和产业利润率五项指标来反应产业群内单个产业属性(表1)。

对陕西省第二产业属性分类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06~200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在个别产业指标的选择上比投入产出表中的指标细分,所以这里的第二产业共包括36个产业,但统计口径的差异不会影响分析结果。对36个产业进行聚类,所形成树状结构如图2所示。

通过对聚类结果的分析,可以把陕西省第二产业重新排列。见图2所示,其中特色产业共有4个,属于能源开采和加工领域。主导产业共有5个,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属于高技术领域;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传统重工业领域,烟草制品业属于轻工业领域。先导产业共有2个,分别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支柱产业共有12个,分布在传统装备制造业领域(8个产业)和轻工产业领域(4个产业)。其他的为缺少优势产业,数量为12个。

能源产业群包括两个特色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一个支柱产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业规模占陕西省的38.7%,区位商全部大于2,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源产业群是陕西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陕北地区具有鄂尔多斯盆地含油量最大的安塞和靖边油田,以及陕、甘、宁盆地最大的气田。利用陕北国家级能源产业基地的建设契机,高效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提高省域竞争力的关键,能源产业群定位为需要重点培育的特色型关联产业群。

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包括一个特色产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两个支柱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一个缺乏优势产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依托资源禀赋作为成长的基础。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已经形成以宝钛股份公司、金堆城钼业公司为核心的稀有金属加工科研基地。而非金属矿制品业和化学工业在省内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284个和365个,是形成产业群内网络的重要组成因子和节点。其中化学工业中所包含的医药制造业具有以杨森制药、利君集团等大型企业为核心,以步长集团、金花集团、东盛集团、亨通光华制药等一批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由于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内产业间的上下游关联明显,价值链长、网络发达,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和引导能力。因此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定位为需要重点培育的主导型关联产业群。

装备制造业产业群包括四个支柱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占陕西省的22.9%,是省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已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领域实现了较高的生产专业化(区位商分别为1.73与2.28)和规模经济。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在我国航空航天业领域处于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领先地位。陕西省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也初步形成了以陕汽、万方、秦岭、法士特、比亚迪、欧舒特等一批企业为基础的汽车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生产制造、配套组装、物流销售产业链。装备制造业产业群定位为需要重点扶植的支柱型关联产业群。

高技术产业群的两个核心产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属于主导产业,区位商和需求产出弹性分别为1.14和12,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产值规模也达到全省的1.03%,形成规模经济特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陕西还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专业化程度不高,但近几年区位商有增长的趋势(2003年为0.82;2006年为0.84)。由于陕西省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居全国前列,如何发挥优势促进高技术产业群快速成长是最重要的问题。高技术产业群定位为先导型关联产业群。

轻工制造业产业群的三个核心产业中,除了纺织业属于支柱产业外,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都缺乏优势。轻工制造产业群的总体产值规模仅占全省的2.68%,区位商均值小于1,不具有生产的专业性和比较优势,应将其定位为衰退型的关联产业群。

4.2属于第三产业的关联产业群属性分析

第三产业包括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和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两类。因为属于第三产业的关联产业群具有企业数量多,种类全、规模小、弹性强、联系紧的特点。因此判断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是分析产业群属性的关键,区位商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个目的。该方法一方面考察产业群内各产业区位商的绝对值,通过判断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来发现产业群的核心产业。另一方面考察产业群内产业区位商的变化趋势,因为新兴产业群在经济(包括雇员)上的集中度相对低于全

国水平,但它在未来有很强的增长潜力。本文中区位商的绝对值用2006年指标衡量,增长趋势用2003至2006年的区位商平均变化率衡量。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中区位商绝对值大于1的产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旅游业。其中旅游业的专业化程度最高(区位商为2.19),表明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区位商为1.87),而且其区位商持续增长,已经形成一定的极化效应。在区位商小于1的产业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商有连续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2.44%,有进一步拓展其专业化水平的潜力。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的繁荣很大程度上需要宽松的政策和经济环境,因此定位为先导型关联产业群。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的所包含的核心产业区位商为0.96,专业化程度小于全国水平;2003年至2006年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具备地区专业化属性,发展的潜力较小,应该定位为无优势关联产业群。

5.陕西省关联产业群的发展模式

特色型关联产业群的能源产业群,呈现诱导性发展特征,产业规模大,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环境正在快速构建之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是省域经济的增长点。能源产业群属于自上而下嵌入型的新兴产业群,大企业多,中小企业少;能源生产企业多;辅助性企业少,应该采取以延展产业链、丰富网络性、培育根植性,积累社会资本(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强化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提高能源产业群对地方产业的带动能力。

主导型关联产业群的核心为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呈现自发性发展特征,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价值链条长,要素市场形成短期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也是省域内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采取以完善网络,扩大市场规模、丰富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采掘和化工业产业群需要具备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网络体系和差别化的经营战略,这有助于产业群内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支柱型关联产业群的核心为装备制造业产业群,群内很多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中诞生,呈现强制培育和诱导性发展的特征。装备制造业产业群是由不同规模企业形成的综合体,既有规模较大与外界联系较广的大企业,也有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产品市场需求平缓,各种经济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等大量聚集,是省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应该采用以促进产业升级、营造创新氛围、实现横向扩张、注重信息联系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促使产业群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先导型关联产业群以新兴产业为主体,呈现自发性发展特征,具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价值链条短,经济流量小的特点;但产业群已经初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和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应该采取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要素市场,拓宽资金和智力资本渠道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从数量和规模上实现产业的集聚。其中,高技术产业群对发展环境要求较高,但比传统产业更倾向于集聚。应该依托陕西省的科研优势,以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为载体,促进企业间合作,培养创新氛围。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企业数量较多,空间相对分散,应该发挥其劳动分工精细,市场组织发达的特点,强化纵向和横向间的产业联系。

无优势和衰退型关联产业群,分别为以公用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和轻工制造业产业群,呈现自发和诱导性发展特征,应该采取以压缩规模、分化组合、调整战略、开拓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植,通过改进技术,优化利用原有资源,重新培育产业群的内生增长活力。

注释:

①我国投入产出表逢2、7年编制,逢5、0年修订。

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产出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投入全部为零,其他产业对废品废料产业的投入全部为零,水的生产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属于社会必需品,两产业投入产出的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③由于部分产业名称过长,在进行聚类时对其进行了简化。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化为石油炼焦核燃料加工业。

④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调整到能源产业集群是因为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基于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正是在2002年投入建设,需要采购大量机械设备,所以与装备制造业联系最为紧密,而被归纳到该产业群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能源生产范畴,因此将其调整到能源产业集群。

⑤用收入产出弹性作为衡量产业增长潜力的指标。是因为高收入产出弹性产业的产品需求会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而需求高增长的交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值,易于使产业在整体结构中趋于占有更大的份额,相对其他指标。如产业规模或收入增长率,收入产出弹性可以更根本、更全面反映产业成长的潜力。

⑥200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第二产业的部分指标比2002年陕西省投入产出表的指标细化,比如金属矿采选业细分为有色金属采选业和黑色金属采选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细分为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细分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等,共多出11个指标。

⑦由于部分产业名称过长,在进行聚类时对其做了简化。

参考文献:

[1]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2~5.

[2]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1):9~13.

[4]孙铁山,卢明华,李国平.全国基准产业集群识别及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8,(4):873~885.

[5]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5,(5):521~529

[6]李广志,李同升,孙文文。王武科.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分析——基于陕西省产业集群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6.(6):57~62

[7]朱英明.产业的集群化特征与集群式发展研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的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105~114.

[8]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5):708~714.

[9]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69.

[10]汪芳赵,玉林.高技术产业间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以江苏、浙江和湖北为例[J].统计观察.2007,(4):81~84

[11]王丽.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地理与地理科学信息.2007,(1):68~73

[12]刘洋,刘毅.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6,(1):50~54.

[13]粟庆品.特色经济的识别与判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3.

(责编:正融;校对:一丁)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产业链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煤矿安全投入产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