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排球起动移动技术动作的要点

2009-04-29王宏莹

少年体育训练 2009年3期
关键词:分力髋部排球

王宏莹

排球历来把串连、衔接能力的强弱作为评定一支队伍训练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这一环节的基础就是移动,移动的速度被定为专项身体素质的一项指标,在训练中予以强化。训练的方法、手段也比较多。但只注重足踝部位的爆发力及步法频率的训练,仅此是不够的,动作变化中的起动移动以及移动中的动作变化或变向快慢的关键是人体重心的及时转换。

1动作原理分析

1.1从准备姿势到起动移动的要领

1.1.1破环稳定

人体重心垂线与两脚支撑面边缘所形成的夹角大,人的重心稳定,排球运动员在球场上的准备姿势,即:重心略倾前,膝弯曲、内收,身体重心垂线在两脚支撑面以内。起动移动时,如果不能迅速地将重心的稳定性破坏掉而只靠两脚下跨步移动,那将是既费力又达不到快速起动的目的的。其间首先要发力破坏稳定惯性,然后才能获得起动速度。我们在准备姿势的训练中,要求队员提踵实质上就是为了便于减少支撑面,同时利于蹬地发力。而身体前倾则是为了减小向前的稳定角便于向前方的运动。

1.1.2蹬地角与移动速度

在移动中,蹬地用力的反作用力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越小。所获得的水平分力越大即移动速度越快。从理论上讲,反作用力的方向与蹬地的脚和重心连线是一致的,重心越接近地面。蹬地角越小、水平分力越大。但是,在实际动作中需要考虑运动员腿部力量的承受能力,重心也只能低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条件限制下,从设计的角度看,重心在等高的情况下,越偏离蹬地脚所形成的蹬地角越小,并能立即获得相对大的水平分力。

因此,起动移动的动作要注重掌握重心的变化。以左、右两侧起动为例,同侧脚同反方向提脚移步至异侧脚附近等地,使重心垂线置于两脚支撑面以外,支撑蹬地的反作用力通过重心与移动方向趋于一致而且能立即获得较小的蹬地角。克服了两脚分立时重心需先移出同侧脚才能逐渐获得较小蹬地角的时间过程,是主动减小稳定角和蹬地角的最简便的方法。

1.2动作变化中起动的要领

1.2.1制动与变向

以稳定角和蹬地角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演变动作的设计,迅速改变稳定角和蹬地角的角度以及方向可获得不同方向甚至反向水平分力的动作是可行的,一般的来讲,变向动作有制动和变向起动两个动作环节,而这两个环节中间,则要靠重心转移来连接。精心设计的身体动作可以大大减小这两个环节的转换时间,甚至于合二为一。

1.2.2重心与身体动作

重心一般在人的腰髋处,是人的整体重力体现,力量不变时它与等地点形成的蹬地角决定了移动的方向以及快慢。上体的倾向,腰髋部的展收以及转动的灵活程度与重心的主动移动,以及下肢的发力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决定着移动方向的变化与速度。而腰髋部是重心转移的关键部位。

肩、肘部在重心的转移和启动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以脚为支撑的移动中,上体的移动以肩为先导,重心也随之而动。肩、肘位的有意识的主动调整可有助于腰、髋和躯体的随意转动,有利于重心方位的及时转换,促使起动、变向移动的及时完成并与技术动作有效的结合。

2结论

排球运动的发展,对起动与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由准备姿势而始的起动移动。还是在动作衔接中的起动移动以及移动过程中变向起动中,重心的转移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移动的方向与速度的快慢。而重心的转移是与肩肘、腰髋的动作、位置紧密相关的。

因此,在起动移动、变向起动移动中,足踝部、腰髋部、肩肘部各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既不可代替又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我们在训练中不仅要有意加强起动移动中重心变化的训练和身体整体动作的训练,还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科学地设计练习动作、练习方法,提高这一环节的训练质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分力髋部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当两分力的方向不变时,是否分力越大,合力也越大?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外圆车削中的切削力分力夹角与切削参数关系分析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