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市 三杯两盏淡酒

2009-04-29

新财经 2009年5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经济

李 斌

时下,股市、房价、GDP、CPI、就业、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普通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每个人都在切身感受着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2008年9月雷曼破产以来,各国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用足了救市措施。如今,七个月时间过去了,特别是对刚刚结束的一季度的经济走势被寄予了高度关注。那么,各国的经济形势是否有回暖的迹象?各国的救市措施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该反思什么问题?

经济真的回暖了吗

美联储4月15日公布最新调查结果称,从去年开始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已出现企稳回暖迹象。美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经济活动趋于稳定,尽管美国整体经济仍可能进一步萎缩。再看国内,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尽管GDP有所下滑,但前期被引用较多的回暖迹象在一季度数据中再次被确认——对外贸易出口、财政收入、发电量降幅缩小、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单季新高

谭雅玲:美国经济回暖与中国经济回暖有质的区别

今年2月美国的耐用品订单、工厂订单数据都超乎预料的好,包括美国就业指标和贸易状况也有所好转。尽管美国去年倒闭了25家银行,今年一季度倒闭了23家,但是,美国银行的总量是8000多家,要看倒闭银行的比例是多少。一个多月前,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银行已经盈利,最近,富国银行也盈利了。华尔街很多被救助的金融机构也在分红,包括AIG,也在分红。所以,对美国金融机构到底怎么看,整体还是局部,多数还是少数,这是一个角度问题。

美国经济与中国所处的环境和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太一样,国内是传统经济,我们现在是站在传统经济上看美国的现代经济、高端经济,这是我们理解不了的。这次危机对美国来说,是经济高级阶段的周期调整和结构调整,美国的经济复苏或回暖,应该比大家想象得要乐观。我们注意到,上一轮股市调整是在纳斯达克,而这一轮调整是在道琼斯和标准普尔。透过一些现象可以看到,板块上的调整更侧重于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调整可能是一种升级换代的诉求。所以,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和我们认知的风险应对能力不同,美国的应对措施是一个整体的长远规划,不是短期的。对美国经济的观察要超脱国内经济和现实发展水平去评估。

对于国内目前的经济形势,大家乐观地认为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我认为,这并非是经济本身发展的一种结果,而是政策效应的自然落地。因为从2008年四季度到2009年年初,政府推出了大量刺激经济政策,规模都是非常大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更注重结果而不去考量它的前期成本。包括我们办的奥运会,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收入了多少,而没有想到投入了多少,投与收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是否合理。如果从此轮宏观调控政策的对应角度来讲,应该是投的多,收的少。所以,并不值得过于乐观或期待值太高。未来调整的压力和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并不能简单认为经济就回暖了。

刘纪鹏:美国的实质性问题并没解决

美国经济基本上还要在底部盘整一段时间,经济不可能立刻复苏,因为美国的实质性问题并没有解决。格林斯潘在最近的讲话中表示,不能再使用单一的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救市政策,股市也可以引领经济复苏。因为资本市场财富的蒸发造成了高市值的损失,使美国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无力支撑大额负债。我很赞成格林斯潘的观点,如果股市能够反转,美国金融机构的市值将会大幅提高,使由于股票市值暴跌导致杠杆率过高的局面将有所改观。

所以,格林斯潘提到,人类的情绪在左右着商业活动,股市上涨使人们的信心恢复,对商业活动的参与就会积极,货币投放就会主动增加,而不是简单的以现金为王。所以,拉动股市是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曹红辉:危机远未结束

从目前看,欧美国家的经济下滑大多有所放缓,个别数据还出现了回调。中国的情况是最好的,还出现了一定名义上的正增长。但这只是在消耗以往储蓄资源的公共投资,“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之类的投资实际上已经接近饱和,短期内无法实现收益,长期则无法持续。对于个别经济数据和股市的反弹,我认为仅仅是反弹,而不是反转。这也是各国救市措施起到的短期稳定作用。但危机绝未结束,还远未走出谷底,甚至可以说还未到谷底。

我认为,金融危机触底的标志,是政府已经没有任何能力扩张财政,而私人部门资金开始介入市场。从经济数据来看,则是用电量、工业增加值、居民收入、零售消费和就业的提高。

陈功:金融危机风险依旧

中国的金融危机与全球危机有关系,但中国更多是自己的问题。中国投入了空前规模的资金,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带来了很多项目,同时国内银行系统在高层压力之下,毫无顾忌地大撒钱,1月份信贷突破1万亿,2月份接近1万亿,3月份更是接近2万亿。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虚热现象,这种虚热与全球冰冷的经济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种情况下,结果是很明显的。中国经济其实与全球经济一样,并不令人感到乐观。离开了这些不计后果的资金支持,离开了漫天飞舞的支票,中国经济又会怎样?要知道,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经济体,是完全不需要这些东西的。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对于经济学家和官员们来说,恐怕就是一些数字而已,但对企业家和老百姓来说,就不这么简单了。它会体现为利润,体现为市场,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所以,在很多国家,上上下下关注的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消费和就业,因为这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经济真的要走出低谷,还得看科技的力量,这是人类社会真正进步的力量。奥巴马应该也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发展计划中,将环保、能源领域的科技置于最高位置。一旦美国人在这方面领先,他们将再次领导工业革命,领导生活革命,人们会像今天用笔记本电脑、用互联网一样采用美国的新技术,全球的新增购买力,都将形成对美国的依赖。

欧洲问题真的很严重吗

目前,东欧国家外债总计1.7万亿美元,这些钱几乎都来自西欧的银行。随着东欧及俄罗斯经济持续恶化、本币贬值,脆弱的经济体面临崩溃。而这么大规模的外债一旦无法偿还,对欧洲的银行业将是致命打击。因此,从市场到欧洲政界,都普遍担忧金融危机第二波在欧洲爆发,冲击将比美国更甚

陈功:欧洲可以维持目前的格局

欧洲的问题暴露得不晚,冰岛金融系统的垮台和瓦解,就是全球金融风暴来临之际的一声脆响。欧洲是一个陈旧的系统,但欧洲试图革新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很有成效。我们从欧元诞生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欧洲人的步伐虽然缓慢但很坚定。欧洲不会变得比美国更糟糕,应该是基本差不多。当然,这里指的欧洲,主要是指老欧洲,而不是包括东欧的新欧洲。即使是新欧洲,只要石油价格不跌到35美元/桶以下,则欧洲的问题不大,目前的格局还可以维持下去。

谭雅玲:美国转嫁危机,对欧洲未来更不利

欧洲面对危机问题是无奈的,作为大欧洲概念,东欧、北欧和西欧国家差别很大。欧元区和欧盟之间的协调也比较艰难,特别是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三个主导国家,英国在欧元区之外,德国和法国在欧元区之内,德国和法国的观点有时候也是矛盾和对立的。所以,欧洲在货币上有合作,但在政策上是分离的,经济也是有差别的,政治上更难统一到一块儿。从金融危机的角度想,虽然对美国不利,但是美国人可以转嫁危机,美国有这个能量,美国转嫁危机恰好可以达到战略目标的推进。从更多层面上看,未来会对欧洲更不利。

救市措施作用几何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成为阻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主要力量,纷纷通过减息、向银行注资和提供担保等措施稳定金融系统。据联合国估算,各国政府宣布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涉及金额约16万亿美元。中国政府更是以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震撼登场,那么,五个月时间过去了,这些救市措施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曹红辉:救市措施并不得法

不必讳言,有些救助措施并不得法,甚至可能会加剧危机的程度,造成长期伤害。现在,仅仅依靠政府的干预不可能彻底摆脱危机,但没有政府的干预肯定也不可能解决危机。很多人对危机的认识和判断还存在偏差,他们总认为,只要加大政府支出,就可以恢复以往的数量式增长。殊不知,这场危机的关键,是信用盲目扩张造成需求膨胀的结果。危机绝不仅仅是金融领域问题造成的,其根源实际还在实体经济领域,金融市场只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现在的很多救助方法实际上是缘木求鱼,没有经济结构的彻底调整和新增长力的出现,没有深刻的制度变革,没有对以往造成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清算,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经济全面复苏。只能造成近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概率的加大,远期则可能出现经济进一步萎缩。

从国内来看,仅仅是资金投入增加了,GDP的规模扩展了,积压已久的房市、车市的需求扩展在继续。但实质性的工业增加值、用电量、就业等数据并无上升的迹象。最为关键的是私人部门的投资没有同步上升,中小企业贷款极其困难。如果说,美国等西方国家是用公共部门债务替代私人部门债务的方法来实现危机救助,以支持银行扩大信贷的话,那么,中国则是通过公共部门投资来替代萎缩了的私人部门投资,而且这些投资也来源于对私人部门的负债,试图用未来的预期收益来掩盖当前的危机。这样做的结果是,不良贷款在未来上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陈功:大把撒钱,药不对症

中国的4万亿项目投了下去,银行的钱漫天飞舞,但失业率是否有所下降?白领阶层的工资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我们依然无法找到相关数据,也无法持乐观态度。现在有3000万拎着瓦刀的建筑工人到处游荡,失业对于中国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但遗憾的是,目前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大规模的项目,以及银行的资金投放,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药不对症。

目前,世界各国的救市计划,资金数量惊人。但除了政治家们饱含期待的目光之外,基本看不到什么效果。总的来说,各国政府都在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是收购者,如果银行或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就拿钱搞国有化。而马克思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显示此举是一种简单到无聊的思维方式,因而必然是错误的;第二是帮助者,向老百姓提供减税或其他帮助,这种方式比较令人赞赏,但遗憾的是,政府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总是缩手缩脚,因而效果也不明显;第三是采购者,政府拿出钱,作为一个大消费者,到处大手大脚地花钱,弥补因为经济紧缩,老百姓捂紧腰包造成的市场空缺。

应该说,政府的这些做法多多少少对即期经济有所裨益,准确地说,没有这些措施,经济形势会更差。但如果想用这些措施让金融危机的局面结束,还差得太远。政府的这点能量,在经济周期波动的巨大能量面前,还显得无足轻重。也许,最好的调控措施,就是时间。

我从不认为政府能够挽救金融危机,相反,金融危机的形成,政府要负一部分责任。凯恩斯的那套东西,是有严格前提条件的,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拿来用的。在凯恩斯时代,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他们在全球都具有支配地位,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刺激经济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会埋单,不敢不埋。但中国或其他国家的财政刺激,谁来埋单?还不是硬从老百姓手中把钱拿走,然后花掉,对冲的结果为零。

刘纪鹏:中国不要自己往危机里跳

对于国内来说,中国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重要的是把我们的股市搞好。强大的股市是战胜危机的关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哪一个国家最先走出困境,取决于该国的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中国要对本国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要重视三个问题:第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冲击,对中国是机会而不是灾难。第二,当前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要确保投资质量和贷款质量,必须贯彻中央财政搭台、民间资本唱戏的办法。第三,应该看到,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与衰退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又是建立强大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机会最大的国家,中国并没有陷入这场全球危机之中,中国的货币、银行、股市都没有陷入危机,所以,我们不要再往危机里跳。我们去买美国的国债,买“两房”的债券,甚至认为,救美国就是救中国,救美国的方法就是买美国国债,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面对危机,中国怎么办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基本上采用了两种办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GDP“保8”已经成为2009年的主要目标。然而,现在的问题似乎很矛盾,是在短时间内保证经济不大幅滑坡,还是用较长时间做重大改革

曹红辉:新一轮游戏规则有风险也有机遇

这场危机告诉我们,原有的游戏结束了,现在要启动新一轮游戏。需要调整的实在太多了,首先是自身的认识,这种转身不是那么容易的,存在多种风险,但也隐含着诸多机遇。中国的选择有二,其一,用20~30年时间彻底转变增长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为此,要解决两大约束,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二是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约束。其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陈功:关键是改革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应对措施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用制造危机的方式来治理危机”,另一个是国有化浪潮。对于前者,最让人担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好转”,越快越糟糕。因为弯子转得太快就会翻车,就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于后者,每次危机来的时候,都要搞宏观调控,之后就会出现国有资产大集中。也就是说,国家把钱(资源)集中起来,交给国有企业。亚洲金融风暴时是这样,这次更是这样。金融危机产生的严重失业问题,应该靠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解决,但我们的政策是让中小企业倒闭,完全是顶牛的政策。

对于中国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改革。西方国家改革的空间主要在科技。而中国不同,中国的自我束缚很严重,只要解开一点,就能有很大的发展动力。中国能不能在金融危机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关键是改革。但从今年的政策来看,还是以稳定为主,改革的期待恐怕还是要落空,只能靠撒钱来缓一缓了。

谭雅玲:要在制度和体制上有所突破

对中国来说,我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问题性质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从美国的角度看,它的问题很难,但其实是一个高端经济和现代经济的问题,而中国是传统经济的问题。中国在处理问题的认识上,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自己的问题,改革经济瓶颈,不能总是把首要的问题放在一边,去处理一些边缘或表皮的问题。在很多问题上谈不通的时候,都会说制度和体制的缺陷,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上有所突破?只有加大改革力度,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

刘纪鹏:用资本市场提振信心

美国的泡沫破灭,在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而中国的薄弱恰恰在于金融创新的不足。应该尽快利用美国的衰退,发展中国的金融业。而在金融业中,只有资本市场更能提振信心和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双重问题。

我们一定要走对路子,带动民间资本,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次危机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其他国家衰退的时候,我们崛起。现在的事实是,中国可以独善其身,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得到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定要抓住。必须把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调整过来,自己头脑要清醒。以前中国要发展,别人会说中国威胁论,现在中国要发展,别人会说中国是友好和助人为乐,那我们干吗不发展,不要总跟着美国人跑。

中国能成为拯救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吗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等国对中国的关注度普遍增大,纷纷希望中国在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更重要地位,拥有更多发言权,以发挥更大作用。但对中国人来讲,现在需要的是保持冷静的心态,实事求是地估计中国的地位和力量,清醒而客观地对待外界的评述,既要“尽力”,更要“量力”

曹红辉:中国不具有拉动全球经济的能力

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西方有句谚语:天助自助者。中国目前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拉动全球经济。但作为主要的供给者之一和最大的潜在需求方,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权衡好二者的关系,既需要极高的国内政治协商能力,也需要极富艺术的国际政治协调能力。

陈功:中国是力不从心

中国似乎能做点事情,但让一个病了几百年的人出大力气,也是不现实的。如同西方人对中国的指责一样,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亿的贫困人口没有解决吃饭问题,怎么帮助其他国家?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危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停电“危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