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应再定义
2009-04-29王雨佳
王雨佳
做自主品牌不是代工企业唯一的出路,所有的代工企业都转型做自主品牌也不现实。加工企业也可以做成品牌,在代工企业中独树一帜
金融危机下,欧美市场消费严重下滑,欧美主要国家的服装行业都受到了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中国服装企业也发生了变化,有一些企业倒闭了,一些代工企业悄悄做起了自有品牌,一些经营外销的企业做起了内销。有人说,这些转变是被金融危机逼出来的。
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市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服装行业的基本面到底怎么样?对于中国服装企业而言,面对的“危”与“机”是什么?
90%以上的服装企业遭遇困境
“今年服装博览会的规模比去年小了百分之十几,参展商数量也减少了百分之十几。这很正常。”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对《新财经》记者说。事实上,世界各地的服装展都因金融危机而严重缩水,欧美发达国家受影响更为严重。2009米兰时装周取消了10场秀,巴黎高级时装周从往年的4天减为3天,参展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服装业的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1~11月份,企业亏损面达22.77%,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为4.2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7%。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服装加工产能迅速扩大,“中国制造”的服装遍布世界,对外部市场依赖十分严重。陈大鹏说,在纺织服装行业,9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如今,“这90%多的中小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订单不足。早在2008年初,在服装企业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就时常接到工人的投诉电话:“老板跑了,我们的工资还没发!”没有了订单,很多以国际代工业务为主的企业倒闭。有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在有着“衣被天下”之誉的江苏常熟,35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1/3亏损,有2500家企业开工不足,数万名工人面临失业。陈大鹏表示,全国至少有10%~20%的企业因为没有订单而倒闭。“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为开工不足的代工企业找客户,也为品牌企业找优质优价的加工厂。这次服装服饰博览会就是一个平台,对双方都有好处。”
其次,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陈大鹏坦言:“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有关部门认为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很重要,银行也把纺织服装企业列为慎贷行业,因此,中小型服装企业融资很困难。很多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贷不到钱,只好采取一些得不到保障的方式去寻求贷款。”
今年初,纺织行业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鼓舞。但截至目前,《纺织业振兴规划》的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高燕表示:“企业能否走出危机,关键还得靠自己,企业的兴衰还要看老板。”
陈大鹏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好相关服务。比如信息服务,中国服装产业呈集群形态,几百家同类型企业聚集在一个区域内,如果信息及时,就可以减少浪费和产能过剩。纺织企业污水处理同样是个问题,他建议通过政府的组织,将印染厂的污水集中处理。此外,政府还可以对企业的人才培训给予补贴,法国、意大利的政府都有这样的补贴。“国家在战略上重视,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才有信心,希望国家能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
代工也可以做出品牌
融资难、人才难找、信息不畅……相比这些,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拿不到订单才是最要命的问题。不少人提出,危机当下,中国服装企业必须转型,从代工企业转变为品牌企业,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品牌”。对此,陈大鹏持不同观点:“企业不一定都要转型做品牌,我不完全同意。”
陈大鹏认为,一个纯代工企业转型做品牌并不容易,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转型的实力。打造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对企业家的眼光、视野有更高的要求。”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赖世平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运作品牌的实力仍很欠缺。他说:中国是丝绸、羊绒生产大国,目前,意大利与中国合作的主要模式,仍是意大利从中国购买原材料,在意大利加工,再将成品卖到中国市场。尽管中国每年向意大利出口原材料,出口额高达几十亿欧元,但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策略仍很匮乏。本土品牌的原创性不够,设计师的时尚感觉和设计水平与欧洲、美国设计师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意大利没有一家必胜客,因为意大利是匹萨的故乡,‘克隆的产品没人买。服装也是如此。”
陈大鹏提出,对出口型企业而言,眼下最实际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能够做国际业务继续做,积累更厚的资本,同时开始开拓国内市场。到底是给品牌企业做配套加工,还是一定要做品牌,企业需要作冷静的判断。“一个加工企业也可以做成品牌,意大利很多服装品牌很牛,其实它就是一个加工品牌,爷爷做、父亲做、儿子继续做,在代工企业中独树一帜。‘意大利制造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中国制造也可以这样。”
“我反对一谈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就说要做自己的品牌,要搞自主创新。”在陈大鹏看来,任何产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切断历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产业关乎上亿人的生计。“都说淘汰落后产能,谁来解决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中国服装行业的产能这么大,必须加入世界分工才能消化。”
陈大鹏强调,如今海外市场受阻,应该尽快发展国内的代工市场。在广东东莞的大朗镇,有几千家毛衫企业,加工的毛衫50%出口海外,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口受阻,不少企业受到影响。在这次的展会上,中国服装协会推荐了大朗镇的一批企业,和中国自主品牌签下了订单。很多中国本土服装企业也借鉴国外的模式,不再更多地投资加工环节,将重点放在研发和市场两个环节。比如美特斯·邦威,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将加工业务外包给几十家加工厂。真维斯在中国市场有2000个专卖店,每年销售6000万件服装。十年前,90%的产品是自己的企业加工,现在70%的产品都是外包加工。
“中国的加工厂今非昔比了,加工服务已经是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加工,它们可以为客户提供设计。加工企业有了研发能力和更精良的生产能力,在和品牌企业合作时,就有了更高的身价,可以活得很好。”陈大鹏说。
编后记
危机后,中国服装企业将更加成熟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当然鼓励企业发展自己的品牌,但没有实力,也不能强求。
中国的服装产业的确应该趁金融危机进行调整,但所谓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并不简单等同于服装企业做自主品牌。中国大量的代工企业切不可一窝蜂地都转型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个完善、成熟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有做品牌的,有做代工的。在代工领域,做到老大,也很牛。据悉,在本届服装博览会上,有一些国外企业甚至寻求给中国的服装品牌做代工。
任何战略的制定,都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都要符合市场规律。大部分中国服装企业还不满二十岁,但是,中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产能,有了精良的加工工艺。而且,一批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如雅戈尔、七匹狼、太平鸟等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的企业没有经历过大萧条就不会真正走向成熟。无论时间长短,经济危机一定会过去。相信经历过这轮金融危机,中国服装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的服装品牌会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