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就没有散文诗
2009-04-29耿林莽
耿林莽
诗人白桦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访问,谈及中国文学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时。讲了一句话:“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学。”这是发人深省的语言。她原是真理,或许,也应是一种常识。但未必已成为作家们身体力行的共识。就散文诗的现状而言,似乎。便有一些作品总停留于陈旧的“美学”惯性。留恋着滥俗的情调,因此显露出思想的贫乏和感情的苍白。因而,我想,若将白桦的提示具体化为“没有思想就没有散文诗”,也许不无一点现实的启示作用。
恰在此时,读到李松樟的一组新作:《今夜。我所担心的事情》。他所担心的是些什么事情呢?“森林里已经没有老虎了”,而且,树木也在流失,这是环保和生态平衡问题;而都市中。老鼠们却繁殖很快,而且“胃口越来越大”;至于社会上腐烂气息的弥漫、假象环生的种种事态,更是他引以为忧的。《虚假》中一个准备悬木自尽的人,却发现那根绳子也是假的,这是何等尴尬。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他选择了一个极端的事例,惟其极端,方使“无处不假”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推到了极致。这,才是艺术真实之“力度”的所在。
写有思想的散文诗,必先有“思想着”的人。有胆有识,敢说真话,在中国,谈何容易。作为一个诗人。不但要敏于思。敢于肓,还要有善于艺术表现的能力。即将思化为诗,或融入诗的能力。
我想起了李耕,他是当代散文诗坛的大家,一位杰出的思想者。思想的敏锐度和深刻性,成为其散文诗最鲜明的特色。在《爝火之音》《暮雨之泅》等集子中,有大量短小精炼、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优秀短章,试举两例:
惟一的一种站立起来的水,选择陡峭的崖,有不怕跌碎躯体的胆量,才有惊天动地的轰鸣。
既已站立了起来,就不会被崎岖之途所阻拦。
——《瀑布》
蝴蝶被钉,豹被囚。猴被牵,鸟被笼,鱼被装入罐头,人也都圈在高楼之中。
旷野,在视线中消失。——《消失》
应该说,这两个短章都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不同于某些“哲理散文诗”的枯燥和直白,且有着语言的丰满和铿锵的节奏与力度,但毕竟“硬”一些,属于思想的显性流露。我以为更具有散文诗诗美特征的,是那种思想隐性潜伏的篇章,譬如这一章。
在浅浅的水边。
高高地卷起裤筒并用洁白的短裙掩蔽着裸的双腿。瘦长瘦长的腿在宁静的水草中走着。
走一步,搅起一圈波纹。
白鹭,你在寻觅什么?
是我的沉落在心的湖中从未露出水面的一句话么?
我也是洁白的。
爱你的洁白的,是我。
——《故乡一只鹭》
多么悠缓的调子,多么闲适的心情,然而,却有一种银子样闪光的思想游泳于其间,她不是“强加”于读者,而是自然而然地印人到他们的心灵中去,是“软性”地潜入。
彭燕郊在谈及思想与诗的结合时说:“诗当然不能不抒情,但现代人的抒情,生活在需要思考命运的年代里的人们的抒情,应该是一种思考的抒情。诗当然应该美,以美去感染人,思想在美里,思考在诗里,思考要达到的是对世界的诗意的理解。”
抒情与思想,美与思想,都可以“和谐”地共存于诗中。“思想在美里,思考在诗里”,的确是真知灼见。我想说的还是那句老话:关键在于人。人有思想,便会自然流入诗中。只要诗人是一个有心人,那便无处不有思,无处不有诗。
在《诗潮杯》散文诗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我读到一章小诗,很短,却可以印证我的观点:
坐在一足宣纸里,让清瘦的山水,慢慢地漾上来,然后自己成舟。
渡谁?
谁也渡不了。只静静地看着。听着。宣纸外的江山,无限风光。而尺素之内,心若止水,深处的慈悲止息了一切。
——《山水画》
一幅已完成或尚未完成的山水画,不过是水中小舟,诗人的一句“渡谁”,便引出了无限的思绪。画中之舟确是谁也渡不了,但那“慈航普渡”的思想,却如此跃然地使人心动。这也是思无所不在的一个例证吧。任何散文诗中的“思”或许都不过是画中之舟,“谁也渡不了”。但是,这“深处的慈悲”却不可少,诗人,原应该有一点“菩萨心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