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肺炎沙眼衣原体培养的临床分析
2009-04-29陈正国
陈正国
摘 要:我院182例婴儿鼻咽拭子细胞培养沙眼衣原体22%(40/182)呈阳性,笔者认为鼻咽拭子与鼻咽部抽吸物培养效果相当,前者更适宜于临床应用;另从标本采集与贮藏温度角度提出方法学改进以提高培养的灵敏度,总结出婴儿沙眼衣原体肺炎常见的特征性症状体征,从而引起儿科医师对本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婴儿;肺炎;细胞培养
中图分类号:R3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73-02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1],婴儿CT感染主要是通过被感染的产道获得。宫颈CT感染者其阴道产儿60%~70%可被感染,其中20%~50%发生包涵体结膜炎,10%~20%发生CT肺炎[2]。为探讨婴儿CT肺炎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笔者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5月收治的182例肺炎患儿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07年6月-2008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肺炎患儿182例,其中男婴110例,女婴72例;剖宫产儿31例。纳入标准:年龄2周-3月;病史和体检诊断为感染性肺炎;X胸片证实为肺炎。
1.1.2 主要材料 McCoy细胞株(小鼠细胞)为本室保存,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
1.2 检测方法
按美国CDC推荐方法并略作改良[3]:
1.2.1 标本采集
①鼻咽拭子:将套上无菌小塑料管的特制竹签脱脂棉拭子经鼻前庭插入鼻咽部,用力旋转约5s后立即退入塑料管内,随管一并取出以免被鼻腔内细菌污染;②鼻咽抽吸物:将无菌新生儿胃管经鼻插入鼻咽部,用20mL无菌空针抽吸,见抽吸物量>0.2mL后拔管,将所采集的标本充分混悬于2SP转运培养基中,挤尽液体弃去棉拭子。不能在8h内接种者置-70℃保存。
1.2.2 细胞培养
(1)单层细胞的准备。培养瓶中生长良好的McCoy细胞用0.02%EDTA消化后,加入RPMI1640培养液均匀混悬细胞,以1mL分装于24孔培养板中,使细胞浓度为1×105/mL~2×105/mL,36℃0.5%CO2孵箱内孵育48h,使之长为均匀融合的细胞单层。
(2)标本接种、培养。冰壶保存者直接接种。-70℃保存者先用37℃水浴融解,再用滴管用力吹打标本后,接种于准备好的细胞单层,3000rpm35℃离心1h,再35℃孵育2h,弃上清换含防线菌酮(1ng/L)和70g/L聚乙二醇的1640培养基,36℃5%CO2下孵育48h后,-70℃冻融3次再盲传2代。
(3)碘染色、镜检。弃培养液用PBS轻轻冲洗细胞2次,以无水甲醇固定10min后加过滤的John氏染液1mL染色20~30min,1∶1碘甘油封固。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发现被染色细胞胞浆中有棕黑色包涵体者为阳性。所有镜检均在盲传后48~72h内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SAS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鼻咽拭子培养
182例鼻咽拭子培养中,除去被细菌污染的17例,CT培养阳性率为23.6(40/165)。临床特点如下:①剖宫产儿CT均阴性.而非剖宫产儿CT阳性率27.2%(40/147),差异有显著性,χ2=15.13,P<0.01;②低热(腋温37.5℃~38℃或24h内体温波动>1℃)24例(60.0%),无热15例(37.8%),仅2例高热(2.5%);③40例均有呼吸增快,34例(85.0%)有阵阵单咳,28例(70.0%)有紫绀,27例(67.5%)有中细湿啰音,7例(17.5%)有喘鸣音;④16例(40.0%)有结膜炎或结膜炎史;⑤X线胸片均显示不同类型的浸润阴影,肺纹理增粗,33例(82.5%)有过度充气;⑥平均病理期为21d。
2.2 鼻咽拭子与鼻咽抽吸物培养结果
对63名患儿作自身配对经左右鼻孔同时取鼻咽拭子和鼻咽抽吸物培养,前者CT阳性11例(17.46%),略高于后者10例(15.87%),经χ2检验两者污染率χ2=0.315,P>0.05及阳性率χ2=0.05,P>0.05之间无显著差别。
3 讨论
细胞培养是确诊CT感染的传统金标准,其特异性为100%,可从以下两方面提高培养的阳性率:①标本采集:CT肺炎的诊断以从呼吸道获取标本为主,可为鼻咽拭子和气管或鼻咽抽吸物,3者中以气管抽吸物的特异性最好,但取材困难,需借助喉镜或支气管镜,鼻咽抽吸物和鼻咽拭子取材则较容易,对诊断CT肺炎亦有较高特异性。本实验鼻咽拭子阳性率高的原因,主要是采样时均用无菌塑料管套住拭子,防止了鼻腔内其它菌污染拭子;②标本贮藏温度:室温(23℃)贮存1d阳性率锐减到34.4%,2d则降为0%;4℃贮存1d阳性率可保存95.7%,3d降为56.4%,8d即降为0%;-70℃贮存3d保存91.7%的阳性率。本文标本均为当时接种或-70℃冻存,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小婴儿CT肺炎发病率为20.9%,发病常在4周~11周,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开始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下呼吸道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和特征性的阵发性单声咳嗽,呼吸增快有时可为唯一的线索;X线胸片显示双肺过度充气,散在的双侧间质性浸润或小片肺泡浸润。对年龄在6个月内尤其是3个月内出现上述特征的、病程>1周以上的婴儿,用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为CT肺炎。治疗首选红霉素50mg/kg/d持续14d,一般用药5~7d症状即可改善,同时CT培养转阴,约1个月内X线胸片转为正常。婴儿患CT肺炎后数年迁延不愈可发生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因此,婴儿CT肺炎应引起广大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SCHACHTER J.Epidemiology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s.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lamydia infect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 REMINGRON JS,KLEIN JO.Infectious diseases of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s[M]. Philadelphia:Saunders,1990.
[3] BIRD BR,FORRESTER FT(全国性病防治中心译).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M].南京:全国性病防治中心,1990.
[4] WEISS SG,NNEWEOMB RW,BEEM MO.Pulmonary assessment of children after chlamydia trachomatis pneumoia in infancy[J]. pediatr,1986,6(2):36.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