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4-29陈晓芳

理论月刊 2009年7期

陈晓芳 王 喜 崔 伟

摘要: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是先进技术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智力资源。对武汉留学生创业园10年来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投融资环境、社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产业引导、改善投融资环境、创新留学生创业园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园体制; 投融资环境; 融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7-0065-03

我国有大量暂居国外,学有所长,学有所成而又胸怀报国之志的留学人员,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智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华侨华人3000多万,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士60余万,其中湖北籍约6万人,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是我省进行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智力资源。积极引导他们进入国家创新体系,兴办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推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现状

2004年12月武汉留学生创业园与中央人事部、市人事局共建国家级创业园;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3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和国务院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2001年6月被国务院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确定为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建设单位。创业园还是国务院侨办“重点联系单位”、“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欧美同学会认定的“报国计划基地”。

在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创业的海归大部分都是其所在行业的专业人士,80%以上的创业者具有海外博士学历,或为博士后人员,它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回国创业的形式主要是自主创业、技术入股、合资合作、企业高管等。产品主要涉及IT信息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型材料制造业4大类,大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截止2007年12月,创业园孵化面积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5万平方米,功能园区由过去单一的综合园区发展到现在的光电技术中心、软件技术中心、集成电路中心、生物医药中心四个专业园区,形成了服务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孵化、融资、安居等六大体系。到2007年底,共有1100余名留学人员到园区创办企业485家,其中符合三年内年产值达300万元条件而顺利“毕业”(成长壮大后迁出)的企业有332家,成功率高达68.5%,是普通中小企业的7倍。目前上市公司3家,其中有1家在香港上市。

截止2007年底,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10.87亿元,创造税收5.64亿元,申请专利267项。目前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有42家,过亿元的企业有6家。

二、 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瓶颈因素

(一)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来源

根据调查,融资渠道不畅通是留学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留学人员的企业一般都处在初创时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研究与开发。但国内银行一般要用固定资产作抵押才能贷款,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大多只有技术,没有多少启动资金,加之自身在金融机构的信誉还未建立起来,故很难通过正常渠道从外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

融资机制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在留学生创业最需要得到的条件,不是税收减免,也不是政府无偿提供场所,他们最希望是政府在投资机制上加大改革的力度,给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使他们能够获得企业创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少留学人员掌握着世界最新的技术,如果有好的投融资机制,一个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一个行业,而且可以开创一个新行业。

有些省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在风险投资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西安留学生创业园的孵化基金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解决海外留学人员的资金短缺问题;西安科技人才创业计划,是以种子基金形式投入,帮助有项目而又缺乏启动资金的创业者启动企业,解决了科技企业流动资金银行贷款问题;西安风险投资基金与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合作面向科技企业进行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西安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通过以上方式解决了十多家留学人员创业资金困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缺乏操作性强的政策

为了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国家和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武汉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科技产业政策、留学生归国政策、人力资源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等,虽然有了一些措施,但力度仍有不小的欠缺。因此,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迫切。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观念在变,以前他们最关心的是人事编制、职称认定、工资待遇、配偶就业等问题,各地政府也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现在留学人员最关心的是国内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政府能否给自己的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而在这方面,目前湖北省、武汉市出台的许多留学人员政策大都是粗线条的,操作性不强的实施意见,而且有些政策不大符合留学人员的实际情况,如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具有境外的人、境外的资金、境外的技术等特点,在注册时,他们常被作为外资企业对待,在贷款、申请科研项目、行业管理上都受到很多制约,这些势必影响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正常发展。由于留学人员本身具有“国民”身份,对他们创办的企业,不应完全按照一般性的外资企业对待,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国民待遇”,以使归国留学人员有一个公平的起跑点,参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制定的优惠政策中就明确规定:留学生创办的外资企业同时享有与内资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值得借鉴。

(三)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留学人员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对周边环境不适应问题。由于在国外时间较长,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生活习惯以及人文环境,都已与国内有所不同。他们回来创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社会服务中介体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留学人员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

另外,还要尽力为留学人员营造创业所需科技服务环境,努力促进技术交易市场、专项咨询、服务等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创业投资的金融体系等服务机构的集成,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和协同,形成推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机制。

(四)归国留学人员利益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

根据调查,归国留学生目前利益诉求的渠道仍然不够畅通,留学生的思想、意愿难以反映到政府高层;吸纳留学生的智慧,发挥其对政府有关决策的参考作用还做得不够;在参加公务员公选以及领导干部公选中所受到的重视不够。

(五) 社会对留学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识问题是双方面的,有知识优势,有国外背景,有国家优惠政策,留学生创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社会对留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学历的认识上,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有关留学人员创业的一些错误思想认识。如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留学人员手里拿着绿卡,回国来赚钱,还要给优惠政策,好处都让他们占了。”正是由于有这种认识,对想来武汉创业的留学人员采取“愿者上钩”的冷漠态度,缺乏热情主动的服务精神,从而使留学人员有一种受挫感,影响到留学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使武汉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在对留学归国人员问题上得不到真正落实。

(六)留学人员自身对归国创业的认识不够

继1994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创办“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区”后,全国陆续诞生了一批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特区”——留学生创业园。

创业园,作为归国留学人员的创业基地,培养了一批批留学人员,投身于科技创业,搏击在市场经济的峰顶浪尖,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留学生企业,如北京的搜狐、上海的华大基因、广州的天普等。但不是每一位留学人员都适合创业,留学人员对归国创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中科院日前公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研究”调查报告显示,1405名被访者最关心的是否能够学以致用,78.7%的人选择职业时考虑“能够更好地发挥本人才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科研、创业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回国意味着希望,当然也意味着挑战。留学人员一般热衷于科研,崇尚技术至上,当创业的热情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他们往往望而却步,对创业的风险和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应对能力,应该认识到,做一位技术专家和做一位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是完全不同的。

三、 加快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留学生创业的产业引导

国内各省、市留学人员企业所涵盖的领域大都以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新能源、新药物及生物工程四大支柱产业为主。武汉市也不例外,为了更加符合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今后在支持留学人员创业的工作中,除支持现有产业发展外,更多引导他们创办高科技服务业、环保产业和现代物流业。

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一般占 5-7%,美国占 7%,我国只占百分之零点几。故在吸引留学人员来武汉创业时,应加强这方面引导,充分发挥湖北及武汉的地域和资源优势。

(二)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不畅通是留学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武汉市留学生创业园应尽最大努力为留学人员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他们获得政策性科研基金创造条件,并协助风险投资公司向有市场前景的留学人员企业投资。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对创业园企业建立信誉贷款制度(如美国),追踪企业的信誉,对企业逐步提供小额、中额和大额贷款。

政府可以建立有实际担保能力的公司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也可以为国内的民营企业与留学人员企业之间架桥牵线,使高科技含量不足的国内民营企业与有技术而无资金的留学生企业加强合作;另外政府从财政中拨出专款,为留学人员提供一定的支持,科委在科技三项经费和财政贴息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适当降低门槛予以关照。

(1)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要用政策和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并成为研发经费的投入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要采取灵活政策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壮大风险投资规模,建立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并用风险投资方式培育产学研联合的示范企业和企业孵化器。在完善风险投资体制的同时,还要注重吸收民间资金或利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来发展产学研企业,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使武汉融资体系走向多元化。要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允许以个人或组织名义依法设立科技专项基金。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可采取以合资、合作、技术转让和以有形、无形资产入股等形式筹集科技资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管理和用好政府投入的科技资金。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软科学研究、产学研联合开发、重大科技攻关、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及新兴产业的科技经济一体化;技术创新和科研条件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科技项目的匹配经费;其他科技发展工作。科技经费的管理要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改革加以完善。在科技项目的立项过程中,要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对具备招标条件的项目,实行招投标。经批准或中标的科技项目,实行合同制、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承担人负责制,并实行独立核算。为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科技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应注重效益,要完善管理、监督制度。科技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挪用、克扣和截留,并接受审计、财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三)大胆探索新的留学生创业园体制

建议用两个办法解决创业园的长期发展问题:一是创业园入股园内企业,一方面在孵化期给予企业以资金支持,保证企业的孵化成功率,同时在企业成功后逐步抽回资金,以支持新项目的孵化,从而达到使创业园健康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创业园区内创办“内企业”,即将孵化成功的、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办成创业园的内企业,所得到的利润再用于发展创业园的各项事业。此外还可以招标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加创业园建设,探索官督、官助、民营、民办的发展模式。深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是由深圳市人事局、高新办、龙岗区政府与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联合投资兴办的留学生创业基地。这种中外合营管理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借鉴。

(四)构建“柔性”引进人才模式

鼓励留学人员在国外、国内同时创办企业或建立中外经济联系,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不必限制和断掉他们的与国外企业的联系,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同时办好国内、外自己的企业,留学人员可以用旅居海外,短期回国和回国定居三种方式创办企业,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奉献所掌握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

最具特点的“柔性”引进模式是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所指的“哑铃模式”,即指留学人员只投资,不落户,有的甚至在国外和国内分别设立一家公司,国内国外两头跑。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使留学人员既能充分利用国内的各种资源,又能随时跟踪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动态、市场行情,可以更好地发挥留学人员海外关系较广的优势,推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鼓励归国留学生积极参政议政

各级政府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归国留学生积极参政议政,聘请他们担任政府顾问和社会兼职,鼓励并支持他们进入政府管理层。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管理层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提高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又有利于提高留学人员的社会地位,并在海外人员中拥有良好影响,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归国;发挥他们同海外留学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的优势,做好不回国与暂不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探索和实践“为国服务”的形式。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一方面要宣传武汉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在突出吸引留学生回湖北创业发展这一重点的同时,加大对地区资源、产业和政策优惠的介绍,为海外华侨华人、跨国公司全面了解中部地区创业环境提供了便利。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观念在变,以前他们最关心的是人事编制、职称认定、工资待遇、配偶就业等问题,但现在留学人员最关心的是国内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政府能否给自己的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

现在政府要转变观念,给留学归国人员一个平台,让他参加开发,参与管理,占有股份或创办企业,在各项政策上给予平等待遇,这才是武汉吸引留学人员的关键所在。留学人员来创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硬、软环境的选择上,留学人员更重视后者。

参考文献:

[1]王辉耀.当代中国海归[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中国武汉留学生创业园1998-2008工作报告[R].2008-5.

[3]中国2007海归人才现状调查报告[R].慧博研究院,2008-5.

责任编辑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