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文学课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2009-04-29牛执玉

当代人 2009年7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爱国主义文艺

当代大学生思想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感到有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许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我们必须改进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在多种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人格培养,并非只是政治思想工作者和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专业教师的言行,特别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都有着更加深远和潜在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试图在当代文学课中,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感情。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任务是一致的

自人类历史上产生国家以来,爱国主义就成为全人类共同高擎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明确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性,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志向、践履报国行动,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文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怎样以当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为媒介来把教学实践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通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渗透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 。具体是在课堂讲授之后,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形式,达到此课程教学的教育效用。

一、英雄叙事的作品,特别是当代不同阶段的军旅作品中体现出的英雄精神,提升和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十七年”小说中对英雄形象的典型化、理想化追求。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小说创作大体局限于政治、阶级的维度,在军旅小说中多以二元对立、两军对垒的模式,刻画出的英雄形象多为“高大全”。如《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的形象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一系列战斗战役表现出来的。《红日》中沈振新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描述孟良崮战役全过程表现出来的,这些作品中英雄人物无不同战争联系在一起,他们身上的伟大和崇高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更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人们去完成气势恢弘的事业,为神圣斗争而献身。这些英雄一出场,读者就知道他们的身份,角色只需要遵照模式行事,英雄都具有共同的道德行为特征:无比坚定的政治立场,把党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个人的一切;大公无私,对党无限忠诚,战斗中英勇无畏。英雄们一般要被置于最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受到最严峻的战争考验,从而显示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这些英雄大多数被作者以过滤的手法予以提炼、净化、拔高到近乎完美无缺的地步,因而失去了常人的普通、平凡、亲切,渐渐从现实的土壤中疏离为“神”。

2、“新时期”把英雄当人来写。这一时期的军旅小说不仅写激烈的战争,还深刻写出了当代军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平时吊儿郎当,“常常解开两个纽扣,用军帽扇着风”,他愤世嫉俗,苦闷迷茫。然而,在激烈的战争中,他又显示出军人的英雄本色:英勇无畏,壮烈牺牲。《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梁三喜为救战友壮烈牺牲,留下以抚恤金还债的遗嘱,既显示了英雄的责任感,也折射出英雄内心的沉重屈辱,而那屈辱又是多年政治失误遗留下的苦果。排长靳开来尽管牢骚满腹,他在战场上依然冲锋陷阵,为了给饥渴中的战友采甘蔗而血洒疆场,死后却因为违反“军纪”而与军功章无缘。与梁三喜、靳开来这些农家子弟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指导员赵蒙生的故事,他出身将门,养尊处优,战前曾在母亲的活动下想临阵逃脱,因被梁三喜等痛斥才走上前线。在战争中,他表现英勇,成为英雄。这一时期,作家往往将英雄人物的崇高气节、美好心灵与复杂的社会矛盾、无情的悲剧命运结合在一起。注重对英雄内心世界的刻画,他们是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3、“九十年代”英雄形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描写。这一时期对英雄人物描写中婚姻、家庭生活的比重加大。《父亲进城》(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既有军人的威严、刚毅,还有作为男人的倔强个性、农民的土气。是战争铸造了他果敢、刚毅的个性,培养了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亮剑》中的李云龙性格粗糙、勇猛,感情浓烈,带有质朴农民的智慧。总之,他们都具有革命军人的豪情,而他们的英雄形象也都是在一次次战斗中慢慢积累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经过螺旋式上升,并臻于最高境界”,但其性格更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在当前多元的语境下,在军旅文学处于焦虑状态,英雄文化遭遇冲击时,一系列活生生的英雄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并以其强大的轰动效应,完成对时代英雄的呼唤。

三个不同阶段的军旅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虽然因时代的不同已经从风格和手法上有很大的转变,但是不同时代英雄身上体现出的不畏艰险,敢于牺牲,敢于奉献,大公无私和爱国主义精神元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当代文学特别是军旅文学中的不同阶段军人英雄形象,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当代文学史的学习中,通过不同阶段文学所呈现出的特点,从时代和社会进步发展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1949——1978”年的文学。与时代偕行的中国新文学,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中国当代文学阶段。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变化和党对文学的要求引出了关于文学发展的一系列新问题,主要有:如何正确估计国内外形势和作家队伍状况,如何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等问题。本时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诸多文艺论争,为求得思想上的一致,许多文艺论争又经由行政的干预进而演化为文艺批判、文艺斗争和文艺运动。党如何正确领导文艺,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文艺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时期,党的文艺政策正确与否同文学的兴衰起落结成了对应关系,并制约着文学思潮的基本走向。党和政府在不同阶段曾对文艺的方针政策作出过若干调整,如50年代中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60年代初期进行的文艺政策调整,都曾有力促进了文学的兴盛,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左”的思想路线,致使“左”的思潮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损害。在文学政治化、工具化的束缚之下,中国文学日趋走向封闭、单一和贫乏。

2、“1978——1989”年的文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当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宣告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也由此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确立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取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自此,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逐渐形成。本时期的文学从总体上说,文学工具化、政治化的倾向得到根本扭转,走出了前一时期文学的一体化格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90年代的文学。90年代的文学,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首先是80年代形成的线性文学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作家的叙述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了个人叙事立场。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干脆表示要去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有的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了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无论这种“无名”状态初看上去多么陌生和混乱,但它毕竟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在社会文化空间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

当代文学史三个不同的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也表现出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的缺乏,“文化大革命”前犯有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以至于造成不仅文学界包括全国各个领域的一场劫难。值得庆幸的是,在打倒四人帮后,经过党的拨乱反正,中国文学经过80年代、90年代的发展,逐步走向开放,使文学出现多种自由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精神状态还是大众的精神生活都有了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阶段文学史及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讲解,课下采用和学生座谈的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80年代后,我们国家社会、文学及人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启发青年大学生要正确看待我们国家所走过的弯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科学的历史观去审视建国后党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去分析比较,增强对国家的信心,培养爱国热情。并且作为时代的知识分子,还必须要承担时代与历史的命运,从巴金等老作家的崇高人格中汲取营养,不断培育、磨砺、健全自己的人格,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开辟我们美好的未来。

总之,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在教师分析、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史、作品、思想、生活,对学生施之以爱国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对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牛执玉,石家庄学院文传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爱国主义文艺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1942,文艺之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文艺范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