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舞动的美丽
2009-04-29王丽霞
王丽霞
正月初十这一天,天不亮,七十六岁的张家印老人就起床了,他要到大街东头牌坊根儿的大庙里去插花桌。
插花桌可是个叫人尊敬的活儿,张家印老人从十六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从跟着师傅学到后来自己独力担当,已经六十年了,六十个春秋的每一个春节,他都没有离开过花桌,看着自己亲手插成的花桌由那么多的人在大街小巷抬着走,有那么多的人围着看,他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老张来到大庙内,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封存去年花桌的仓库,这钥匙可是就他一个人抓着。临洺关的抬花桌可不是随时可以抬出去的,只是在农历正月的十三到十五抬三天,其它时间一般是要完全封存的。在恭恭敬敬地烧完三柱香之后,库门打开,在大家的帮助下,花桌的架子被抬了出来。花桌的架子是一个类似八仙桌的方桌,两边绑有槐木制成的抬杆,整体如同一顶传统的轿子。
开封烧香之后就要开始插花桌了,张家印老人在这桌架子上遍插各类花卉,形成一个高拱造型,完成后如同一架凤凰的雀屏。过去,插的都是纸花或绢花,后来时代进步了,就改成了塑料花,现在又加上了水灵灵的鲜花,而且还安装上了声光电设备。
对于安装声光电老张起初是不接受的,他说这样太洋气,显得心不诚,不过慢慢的,他看着也不错,特别是在夜里,花桌灯光闪烁,五彩斑澜,老张也就逐渐接受了这与时俱进的“新玩艺儿”。
插花桌可是个认真的仔细活,老张经过三天时间的认真劳作,花桌华丽登场。
到了正月十三这一天,抬花桌的队伍在院子里集中好,一阵锣鼓唢呐之后,花桌被抬了出去。看着由自己亲手插制的一桌美丽被人抬走,老张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门远行,有一点不舍,但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
抬花桌的队伍一般由四十到五十人组成,前面是鼓乐开道,这鼓乐就是有名的永年吹歌,吹奏的大都是节奏感强而且欢快的曲牌曲调,有《霸王鞭》《扯不断》《小木碗》等。抬桌的有前八人后八人,共计十六人,俗称十六抬,中间要有一人扶杆,行指挥之责。指挥者一声“起——走”,花桌队伍就会在鼓乐声中缓缓开动,中间还要呼喊“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口号。抬花桌是边舞边行进,也叫“抬舞”,是抬花桌展示的主题部分,舞步有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在鼓乐的伴奏下,花枝飞舞,整齐协调,十分壮观。
这一抬就要整整抬三天,要转遍大街小巷,因为六道街都要出来,所以就难免撞了头,这时候,就该较劲打擂了,两个甚至几个花桌队伍集中到一起,吹鼓手卖力吹奏,抬舞者各不相让,一街的喧哗,一街的鼓乐,一街的欢呼,一街的美丽。
在这三天里,张家印老人总是会袖着手,安详地靠在街道的墙根儿,不说话,面含微笑地看着从他手中生出的美丽在人们的眼前心头翻飞。县文化馆的专家告诉老张,抬花桌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承载着基层百姓对太平和美好的祈望,有着中国百姓传统的思想内含和文化情怀,它完整的仪式流程和表演形式,是研究中国民间仪式文化和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标本,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话老张听不大懂,但他知道,这是老百姓的心尖尖,没有抬花桌这年就不知道怎么过。
三天过去,一转眼就到十六了,这一天照例该封桌了。
张家印老人和几个老伙计一起,一点点地把花卸下来,把花桌架子拆了,很小心,很谨慎。在举行了最后的烧香礼拜后,花桌又被封存了起来。
每次烧香封库,张家印老人的心里总是会有淡淡的失落,眼睛里有点湿润,回家的路上腿也有点沉。
一年又一年,张家印就这样满心虔诚地守望着一直他心头舞动着的美丽。(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