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综述
2009-04-29张海星
张海星
[中图分类号] K27[文献标识码] D[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08-0087-04
2009年6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纪宝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教授,前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学院、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会长丘马科夫教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教授,前中国驻法大使、前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玛丽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亚洲研究中心麦金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放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校区政治学系弗雷德曼教授,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研究所所长金光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凤城教授等14名国内外主讲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各科研机构的近400名中外学者和师生参加了本届论坛,并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历史”中文学术网站的开通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雷声教授、齐鹏飞教授先后主持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教授作了大会总结报告。
在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为繁荣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而举办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性学术论坛。这一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内容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和智库,其影响也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我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能继续办好这一论坛,力争使这一论坛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的品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推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次论坛采取的是以主题演讲为主要形式的深度研讨。14名国内外主讲嘉宾面对面地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讨论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将遭遇的机遇和挑战,讨论国内外学界关于当代中国问题和“中国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围绕着“新形势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大学教育”的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纪宝成教授作了“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60年的风雨历程和当代使命”的主题演讲。纪宝成教授认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60年来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时期三个阶段。纪宝成教授从六个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解构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诸多严峻问题和挑战,并就如何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提出了五条非常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实质性建议。纪宝成教授还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指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机遇和巨大挑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已进入到观念更新、知识转型的临界时刻。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未来中国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深度研究和理论关注,以此形成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形态和中国表述,真正地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推向新的高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纪宝成校长在演讲中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风雨历程和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基本成就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不足所进行的客观分析和总结,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诠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所进行的犀利而又明确的总结和强调,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威廉姆•柯伟林(William C. Kirby)教授在其“21世纪的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双方发展历程的相似之处,展望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前景,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2002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为例,强调了人文科学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围绕着“新中国成立60年的基本历程”的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教授作了题为“正确认识新中国两个30年的关系”的主题演讲,就如何客观地认识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内在关系,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为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新中国60年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确立了最为基本的判断标识和逻辑准绳,为我们清醒地抵制和反对各种否定、歪曲甚至是颠覆共和国历史的错误思潮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朱佳木教授表示,新中国建立的60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刚好前后各占大体30年,即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并不是简单因袭前30年道路前进的结果,而是在继承中有超越。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继承发展和内在统一的,都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下。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的关系,才能从总体上正确评价新中国的60年,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才能切实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国际关系学院高放先生在其“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主题演讲中,以“现代化”为研究视角,在恢宏的历史长河中高度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所特有的基本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高放先生认为,我们党在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认识,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现代化都有其固有的弊病,而造成自己反对自己的恶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吸取其经验教训,是一种创新的自强性现代化,这个新路和新论是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这些论断,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现代化范式”和“革命范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在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的历史地位都将大有裨益。
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的议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教授以“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课题和科学发展观”为题,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当代中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战略思想的根本意义、理论地位和贯彻落实的关键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和系统的解读。李君如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解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而提出的。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指出了解决当代中国的历史性课题的努力方向,其全部观点,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展开的。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这样的背景、任务和主题,所以党的十七大把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强调,我们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研究阻碍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旧观念,把我们的思想从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围绕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的议题,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民主政治未来的发展路向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加拉格尔(Mary E. Gallagher)教授以“美国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为题,向我们介绍了冷战后美国关于中国政治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玛丽教授指出:冷战后美国对中国政治的研究,主要存在着代际转变、原则转变、外部政治转变和在美国接受培训的政治学家研究资源与方法的四种类型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的学者很大程度上受到1978年改革时期开始逐步开放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这种开放不但影响他们的研究方法和主题,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分析水平。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的外部政治变迁同样对研究中国造成普遍影响。这一代研究中国的政治学家更多地注重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以及与当地学者之间的协作,这就产生了更多样、更严格、更科学的研究,但同时也在研究生培训和资金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围绕着“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教授作了“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的主题演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继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作了深刻的透析和阐释,在历史的比较视野中为人们廓清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模式”的实质与特点。章百家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大致始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结束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从一种半统制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是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转型,是两个方向相反但各环节排列大体对称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规律都在发挥作用,不过,在前一个过程中是隐性的,在后一个过程中是显性的。虽然这两次转型各有客观原因,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由党和政府主导,带有探索性,以调整政策这一最廉价的方式启动,然后通过上下互动、以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模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教授在其“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及问题”的主题演讲中,结合新中国60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扼要回顾了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和主张。陈锡文教授指出: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均已证明,由于农业生产过程独有的特点和复杂性,决定了农村的家庭经营模式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我们切忌或必须尽力避免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来套用在农业身上。针对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陈锡文教授批驳了当前土地流转严重的现象,指出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长期稳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必须要谨慎推行。他还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证明现在的农业资源远不能满足和维持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土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其未来的潜在价值,批驳了当前流行的“土地资本化”的错误观点。
围绕着“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议题,中国前驻法大使、中国外交学院原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教授作了“中国外交大发展的60年”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吴建民教授结合自身的外事工作经历,从“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和外交大发展”三个层面对新中国60年的外交历程、当前的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都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提炼。他指出:过去60年中国外交的大发展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外交已经从小外交走上了大外交,从政治外交扩展到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军事外交,中国的人民外交和公共外交也越来越活跃。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学院教授、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会长亚历山大•尼•丘马科夫(Alexander N. Chumakov)教授在其“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坐标”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对世界事务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将会稳步增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亚洲研究中心史蒂芬•麦金农(Stephen R. Mackinnon)教授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陈翰笙和冀朝鼎职业生涯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为题,从活跃在外交领域的陈翰笙和冀朝鼎的个人命运入手,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作了分析和评价。他认为,在1949年北京新的革命政府里,陈翰笙和冀朝鼎两个人似乎都有着很大的潜力,能够在稳定与印度关系、打破美国对中国贸易禁运当中成为关键性人物。但到1957年,他们在国际和国内社会的活动和影响力在减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校区政治学系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教授以“理解与局限”为题,指出了误导性的老套内容、歪曲失实的历史记述对中美关系的不良影响,强调了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对于两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他呼吁,让我们在争取利益的同时避免不良的后果,让我们在彼此的批判声中进步,让我们将合作建立在彼此共同的人性上。
围绕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的议题,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研究所所长金光亿(Kwang Ok Kim)教授以“国家社会与当代中国文化:60年的革命与改革”为题,从公众高度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文化实践角度回顾了中国60年的文化政策演变,着重探讨了近期流行的大中国复兴热情,分析了人们对宗教日渐关心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他指出,在当代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对公众与个人来说都息息相关的、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凤城教授在其“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之演进及其影响”的主题演讲中,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本质和功能的认知过程,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新中国近60年的文化发展的方向、格局、结构和特征都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客观的评价。杨凤城教授认为:在执政新中国6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经历了从“为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以人为本”的演进;与此相应,当代中国文化经历了由一元一体化的文化格局到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仅有效地防止了将文化功能过于实用主义地单一工具化的倾向,而且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保证。
与会者一致认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对于中外学者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拓展和深化,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持续迈进都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