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文化思考
2009-04-29韩金强
韩金强
摘要: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成绩斐然,学者们从多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在于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料和精神营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D04-0544(2009)08-0011-03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为一种政治进程,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文化进程。因此,从文化的视野下研究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思想的土壤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它要在本土文化中扎下根去,就必须和本土思想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在于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料和精神营养。
(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丰富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辩证思维渊源于殷商时代产生的阴阳五行说。正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这种辩证思维在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周易》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阴阳对立面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是辩证法的大师。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直接继承和发扬。在《矛盾论》中,他就引用了《孙子兵法》上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唐朝人魏徵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述来说明如何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他还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可以说。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与和谐统一思想结合起来,建构了一个以对立统一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精髓,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基础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以中国阴阳说的“对立统一”形式,使之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找到了坚实的生长点并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正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营养。又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顺利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和富民而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伦理道德依据
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大事中,将“民”列为首位。爱民首先要“养民”,使民“足食”,并进而“富民”。这些思想充分展现了古人以民为本、富民而治的治国理念和历史智慧,它们深深积淀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吸收和改造了中华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民本思想。既担当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当着传承和复兴中华灿烂文明的历史责任,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以富民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民主体”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有相通、相融、共鸣之处。因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伦理道德依据。
(三)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思想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大同”思想,并且源远流长。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里,儒家把“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形态的理想社会。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博大精深,深受传统大同思想熏陶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始,就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融会贯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达、毛泽东等,在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时,也常常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共产党找到了,这就是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具有普遍性。之所以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某些相通相近之处,符合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选择的需要
20世纪初的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在当时的文化选择中追求先进、追求真理的文化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从文化发生的角度看,有过当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和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的强烈需要,而马克思主义又在中国找到了合适其生长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环境,当这种需要和环境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并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大力传播并科学地运用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便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正是在此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适应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的文化选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需要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的需要,最终选择了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其自身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新成果基础上发展的。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外
来文化的输入和传播从来不可能全面移植或是简单的叠加,而本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可能被彻底洗涤。外来文化必须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与本民族文化血脉相通、开花结果,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使它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中吸收营养,丰富内涵,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适应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而做出改变,就不可能在中国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传统文化面向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体系,剔除糟粕,发展精华,推陈出新,找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路径。
(三)中国社会变革实践的需要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成功解决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这一历史任务,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完全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自从鸦片战争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包括后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们都是要么是在保持原有不变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要么是企图在制度层面来改造中国落后局面,这些变革都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实践的需要,而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马克思主义,正好适应和满足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传统儒学救不了中国,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同样救不了中国,只有选择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作出的必然抉择。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文化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离不开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融会和接纳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周易·乾·彖传》中最先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上进,决不休止。”“自强不息”、“独立自主”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尊、自重、自立、不断进取,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不畏强暴、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节俭的美德。”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能够极大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充分继承、弘扬了“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结论,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带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道路。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自豪地说:“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建设道路的思想。他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一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始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6年11月9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正是有了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邓小平才以常人所没有的魄力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他指出:“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弘扬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晚明清初时期启蒙思想家以反对空谈,关注现实人生和社会实践的务实求实学风,致力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其学说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孔子曾告诫其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致,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更注重学以致用,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反映在治学上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词,源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为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作传,称他“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原理,紧紧结合中国革命和实际特点,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提炼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灵魂的科学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治学态度,源自于、又包含了古代“经世致用”之意。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种对实事求是的诠释,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丰富内涵,使中国传统实事求是思想与作为现代理论思维最高产物的实践唯物主义有机融合起来,赋予了中华民族传统实用理性和务实精神以新的科学的时代内涵,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智慧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江泽民根据变化了的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同样发扬中华民族“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创新,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民族。革故创新的认知方式古已有之。《易传·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就是赞扬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冲破束缚、除旧布新的行为。正是有这种除旧立新的认知,才有了中华辉煌文化和灿烂文明,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繁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它的创立本身和每一步成功发展都渗透和书写着继承与发展同在、革故与创新并举的认识方式。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继承者都曾予以明确提示。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洋为中用”、“革故鼎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提升生命力,惟一的方法就是使自身不断得以丰富、发展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民族革故创新精神。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坚定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把发展和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一再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弘扬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2]艾钟·郭文举注释,礼记[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7][8][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14]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