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的重要性
2009-04-29褚纯凤
[摘要]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
[关键词]财务预算;经济效益;管理
[作者简介]褚纯凤,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9-0095-0002
企业经营的主线能够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这条主线就是预算管理。
一、充分认识财务预算管理的积极意义,为顺利推行全面预算打下思想基础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加强企业管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具体体现。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预算管理实践中,企业按照“目标分解,责任到岗,控制有序,奖罚分明”的思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取得、消耗和费用开支的方向、数额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控制,并对脱离目标的不利差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财务预算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第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而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复杂管理活动。随着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能否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第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资本经营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追求的经营方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和投资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即满足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必须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广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机制就是对资金有效管理、控制和运行的机制。预算管理是在科学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这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计划管理的改进。财务预算管理优于财务计划管理。财务计划管理侧重的是资金使用的计划性,没有考虑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机械地控制数字,适应不了复杂多变的业务环境;而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要考虑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还要及时地对预算值与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案,从而把预算与实际执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控制工具。财务预算管理是使单位的资源获得最佳产出效率的一种方法,预算的编制一般按照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后财务预算的流程进行。它是各项预算的综合表现形式,而各项预算的编制均是经过各部门相互沟通和目标分解后生成预算草案,调整确认后形成预算书。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过程贯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工具。
二、明确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原则
编制财务预算应当按照内部经济活动的责任权限进行,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一,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实行总量平衡,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将内部各业务机构和所属子企业、基建项目等下属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纳入财务预算编制范围,全面预测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等情况。
第二,坚持积极稳健原则,确保以收定支,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财务预算,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先进水平的对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加强非主业投资和无效投资的清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预算。
第三,坚持权责对等原则,确保切实可行。围绕经营战略实施。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投入产出水平的预算控制。对于成本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突出降本增效,适当压低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其中,经营效益下滑的企业,不得扩大工资总额的预算规模。
三、个性化地选择财务预算编制的起点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战略规划,对预算年度内企业各类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合理预计、测算并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活动。关于预算编制的起点,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做法:
第一,以生产为起点。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和企业管理教科书中,在谈到预算编制时,一律主张从生产开始。这一方法其实适用于产品卖方市场。当时公司大多数产品具有卖方市场特征,故选择了以生产为起点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
第二,以利润为起点。自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至今,利润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以目标利润为预算编制的起点。
第三,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问题是现金流量,只要拥有足够的现金流,企业就有市场竞争的后盾。四、合理选择财务预算编制项目
编制财务预算应当以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金为核心指标,合理设计基础指标体系,注重预算指标相互衔接。公司预算编制的项目主要包括: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职能部门费用预算、资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
(1)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其他业务收入预算、营业外收入预算、投资收入预算。
(2)成本费用预算:包括营业成本预算、制造费
用预算、经营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维修费用预算、职能部门费用预算。
(3)职能部门费用预算:一般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在预算年度应完成的任务来确定费用基数,负责本部门费用预算编制和上报。财务部门以上年实际数为基础,综合预算年度的任务量再进行调整。
(4)资本预算:包括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加强非主业投资和无效投资的清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预算。
(5)现金流量预算:包括分项目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预算。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缺口,合理规划现金收支与配置,加强应收应付款项的预算控制,增强现金保障和偿债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严格执行财务预算管理程序
(一)预算编制程序
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财务管理关系,层层组织做好各级子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工作。首先,每年第三季度末开始,经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市场营销、投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职能部门反复讨论修改预算文件后,以纸制文件形式向下属和控股公司下达;为便于部门汇总,由财务部门统一制作预算表格、软盘,统一下发。其次,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根据企业预算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于每年10月底以前上报本单位下一年度预算目标。再次,财务预算委员会及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目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提出调整意见,经董事会审议后下达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公司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应当按照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于年底以前上报本单位财务预算;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将分解下达的年度财务预算指标细化为季度、月度预算,层层落实财务预算执行责任。
(二)预算调整程序
预算文件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下达,编制基础是当年的1~9月的实际完成情况,后三个月采用预测数。预算编制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预算后,可能有一部分企业预算编制不符合公司总部要求:有的是技术上的,但更多的是费用控制、收入、利润等指标达不到公司总部要求。这就需要各归口主管仔细分析各单位的预算和会计报表,必要时还要到单位核对有关数据,了解情况,力争使预算接近实际控制水平。达到公司总部要求后,由其签章确认,公司总部下达预算批准意见。批准的预算要以一种明了的方式固定下来,即预算目标责任书。预算一经确定,除非出现重大非可控因素,如国家政策的重大变更、地区性金融危机等,一律不得变更。确需要进行变更时,仍按照预算编制程序进行。
六、结语
财务预算管理是依靠一系列的企业管理活动和制度来保证的。各内部责任单位,不论是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都应编制本单位的各项预算,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预算管理要同模拟法人核算、物资采购、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考核、报销制度、审核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预算监控系统,做到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管理一个渠道,使企业的预算管理不断向新的层次提升,保证现金流量的动态平衡,实现企业资金按预算有序流动,尽可能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达到规范、有序、高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