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提高执行力
2009-04-28张留卷
张留卷
摘 要: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执行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那些博大精深的言论对我们思考、研究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吾日三省吾身”做人。二、“为政以德”服众。三、“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四、“人不知而不愠”处世。五、“不亦乐乎”工作。实际上,执行力的根本就在于企业上下,一以贯之的做人、做事、处世、工作的态度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人人都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企业必会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论语 执行力 企业 管理
东北某大型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所有员工都翘首期盼日本人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办法来挽救企业。出乎意料的是,日方只派去了几个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在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厂房没变的情况下,企业就扭亏为盈了。这个典型的事例凸显了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执行力匮乏的问题。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1世纪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提高执行力,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提高执行力,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敬业奉献工作,那么,企业就会产生极强的凝聚力,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执行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而《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那些博大精深的言论也许会对我们思考、研究这个课题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吾日三省吾身”做人
做事业先要做好人,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堂堂正正,诚实守信,团结同事,谦虚谨慎,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敢于负责做人,那么,一定会具有超强的执行力,在事业上做出卓越的成就。
《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这个人做人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这里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传不习乎?”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这里曾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方法问题,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勤勤恳恳去做事,认认真真去思考,在做人上必会日有所进,完善自我。
对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常思自己是否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以身作则,亲自参与,亲力而为,成为带动全局的发动机;要常思选拔机制是否合理,是否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要认真思考分析企业现状,了解员工的状态,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要常思企业的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是否得到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做到了精益求精。
作为企业的一个员工,要常思自己是否是主动自发的去做每天的工作,是否尽心尽力投入了工作,是否为人诚信,敢于负责,是否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否在工作上有失误,做人上有过失,然后“观过而知仁”。如果能坚持如此做人,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反省,自然会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这里,曾子的话又提出了一个让我们应该常思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深刻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说,要有好的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们都认识到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从领导到员工,都能做到善始,则整个企业必会形成风清气正,人心思齐,高效执行的工作氛围,才会有好的发展结果。
二、“为政以德”服众
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想使企业发展壮大,必须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求从上至下都有超强的执行能力。这需要领导者在执行方面必须起到表率作用,让下属心服口服,从而心甘情愿地去高效完成任何一项工作。而如何服众?《论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德”是表示好的品德和行为。“为政以德”,就是说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对于现代的企业管理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强化企业执行力,管理者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好表率,出现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根源,敢于承担责任,以自己的德行产生巨大的示范和凝聚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共同实现企业目标。
《论语》中另一句话,也谈到了领导服众之道。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中的“道”是领导的导,是孔子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讲到“国”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也就是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这也是“德”的一个重要因素。“敬事”,就是对一件事要认真去做。一项任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领导,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使民以时”,是指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也要知道“时”,比如下属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指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所产生的感化作用。
再看另一句,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这里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也就是说要自重,要有自信心。比如作为一个领导者,接受一项上级布置的任务,所谓“临危授命”,有时候会感觉困难重重,丧失信心,在这时候,就要自重。相信自己,重视自己,迎难而上,接受工作,努力完成好工作,这样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自己的威严,展示自己的强韧而使之心服口服,同时也是一种垂范,起到一种言传身教的激励作用。
牐犚桓隽斓颊撸如果能做到了以上几点,自然可以以德服人,赢得众星共之。
三、“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
好的执行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推诿扯皮,不巧言令色,不找任何借口,潜心努力工作。《论语》中对做事的态度也有精辟的论述。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在这里,孔子向我们阐明了,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居无求安”,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而要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这是一种有责任感的态度。当今社会,责任心是职场的杀手锏,是做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比任何能力都重要。因为有责任心的人工作会很努力、很认真、很仔细,这样可以确保工作少出错;有责任心的人有组织性,能够顾全大局,能够服从、协调配合把工作做好;有责任心的人坚韧,不会一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而是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有责任心的人会把圆满完成工作当成自己的义务,为了完成工作会做一切努力。“慎于言”,是指说话要谨慎。《论语》还有一句话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有些人很能说,讲仁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却不脚踏实地,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境界。真正有 “仁” 心的人,是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坚决不会说,并且是做的多而说的少。
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体现的也是一种慎于言而敏于事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这样踏踏实实做事,“就有道而正焉”,就算进入了正道,就能够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高度敬业、高效执行。
四、“人不知而不愠”处世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许多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会“怨天尤人”,也就是“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提出了处世态度的问题。人如果处世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够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反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我没有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自己痛切反省,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这样才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怎样才能“不愠”?这需要一个人有高度的人生修养,有正直的处世原则。我们来看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贤贤易色”,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有能力,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在中国文化中,“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可以指领导、朋友,同事,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论是为朋友、同事、领导,你去做一件事,不可以表面上表示愿意,背地里却不同意,推诿扯皮不履行,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一定要规规矩矩尽心,言而有信,放弃自我的私心,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把事情做好。这样坚持自己处世的原则,不管别人飞短流长,做到内心问心无愧,不急不躁,从容面对,自然可以达到“不愠”的境界。
结合今天企业的现实,如果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注重道德的修养,坚持做人的原则,“人不知不愠”,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共荣辱,竭尽心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执行力是不言而喻的。
五、“不亦乐乎”工作
《论语》中有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事业努力奋斗的时候,正是他孤独寂寞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一个人对待工作也应该有这种“不亦乐乎”的心情。热爱才能激发人的全部热情和创造力,去奋发努力工作。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代陈眉公有语:“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如此执着入忘我之境,便能“不亦乐乎”工作,把工作当成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工作就是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快乐,这样就能愉悦地接受各项任务,去高效率的执行。
北京新东方学校现任校长暨创始人俞敏洪,有几句话也说的很好,“让我们今天就学会微笑,把快乐带给别人。不管你是真心的还是职业性的微笑,只要你笑了,就会很美丽很好看,就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其实,“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而对待工作,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人们是在每一天的过程中生活,如果每一天都不快乐,就等于整个生命都不快乐。曾国藩说:“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他的意思很简单,把种子撒进地里,给它浇水和施肥,种子自然会成长,长到最后自然会有收获。所以,一个人,应该每天都去快乐的工作。因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过程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体验。就好像每天迎着太阳,走向美丽的大地,看着夕阳西下,扛着锄头回家,这种类似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难道不是很美好吗?所以,尽管每个人都注重事业的结果,因为结果好了会更加快乐,但工作过程使生命充实,依然应该快乐,工作着,快乐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站在二十一世纪企业发展的地平线上,我们发现中国中国企业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执行力的缺失,提高执行力势在必行。回溯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论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执行力的根本在于企业上下,一以贯之的做人、做事、处世、工作的态度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人人都能做到注重“德行”,“吾日三省吾身”做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人不知而不愠”处世,“不亦乐乎”工作,那么企业必会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谨著
2.《完美执行之最佳决策》·中国时代出版社·李雅芬编著
3.《完美执行之最佳控制》·中国时代出版社·李雅芬编著
4.《完美执行之最佳沟通》·中国时代出版社·李雅芬编著
5.《完美执行之最佳激励》·中国时代出版社·李雅芬编著
6.《赢在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余世雄著
7.《没有任何借口》·机械工业出版社·费拉尔.凯普著
8.《管理三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凡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