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理念下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定位研究

2009-04-28林维柏

管理观察 2009年9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产业生态化内涵及其主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地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实现路经,旨在引导长株潭城市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长株潭城市群 产业生态化 模式

2007年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3428号文件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通知》指出,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通知》明确要求,推进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长株谭城市群产业发展模式的准确定位,是事关长株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产生生态化的内涵

近年来,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传统产业,以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从宏观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微观上,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耗能水平和污染排脏乱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我,笔者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产业模式定位,就是要从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起,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切实做到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产业生态化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定位的重要意义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定位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鲜明的战略性、综合性和动态性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产生生态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向人类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互动协调过程,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在于全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基本核心。它不仅强调要重视人类自身的发展,能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且又能保护人类持久生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另一个基本要求。这是指城市使用资源和利用环境过程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使城市在空间上表现稳定性、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持续发展性。产业生态化实质就是将生态的理念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之中,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通过挖掘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优势,依靠先进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在保护生态的基本上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

2、产业生态化是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产业生态化符合世界潮流,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1]。实现产业生态化,首先,能够以生态标准开发与选择技术创建企业,按照生态运行方式规范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行为,规范产品的质量和生态标准。其次,依据国民经济整体及长远目标,在国民经济系统内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分支产业之间建立生态联系,并通过产业的生态关系建立区域之间的生态平稳关系与运行机制。再次,按照生态运行方式和生态标准建立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处资源化系统,使得企业和产业系统在满足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以人类生存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最后,将企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标准的平台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准,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技术为动力,法规政策为保障,组织管理为措施,推进产业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决摒弃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低效率利用,摒弃传统的小规模、低水平、高消耗、低效益的开发方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就是要在认清长株潭城市群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产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敢于和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变不利为有利,走好产业生态化道路。

3、产业生态化是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株潭城市群的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十分脆弱。既要发展,又要生态,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逐步成为制约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矛盾。面对沉重的生态压力和严峻的发展形势,长株潭城市群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产业生态化作为获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手段,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我们应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以农业观光和服务城市为主的特色经济,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二是要把生态文化作为牵引第三产业的潜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努力寻找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点,着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博大兼容的湖湘地域文化。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形成全民重视文化,开创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把生态工业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超前规划,科学布局,树立和落实招商“选资”理念。四是要研究机制体制,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为长株潭建设群产业生态化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五是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劳动者的观念和素质,决定着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落实到农村,落实到产业建设人。

总之,产业生态化,作为统筹生态与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模式,是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当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一)资源消耗大。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资源消耗过大,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不足矛盾越来越突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而处理手段单一(无害化填埋),不能转化为再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环境污染严重。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有老工业基地和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期受重发展,轻治理的理念影响,结构性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株潭城市群一直以工业为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区内水网交错,导致污染传播更快,环境污染加剧,三市城区及辖县市,S02和TSP两项指标经常超标,不能稳定地达到二类标准的水平,且污染面广,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

(三)城市绿地面积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长株潭城市群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植被易于存活,但绿化工程却不如人意。据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城市绿地达到平均每人60m2为最佳,绿化覆盖率分别为26%……、38.3%、38.14%,人均绿地分别为6.04m2,8.05m2和7.2m2、远远低于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此外,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绿地分布也不平衡:如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和省森林植物园占了全市公共绿地62%,老城区7.41m2,绿化覆盖率在6%以下,这不仅远低于联国合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制定的标准,而且也低于25%的国家标准。

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实现路经

(一)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应遵循的原则[2-3]

1、循环经济3R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3R原则,即废物的减量化、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没有循环利用,直接排放导致污染严重,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也在沿袭着传统的粗放式模式。所有必须有效地实施3R原则,才能使循环经济理念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中得到充分贯彻。

2、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原则。在循环经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建设过程中,针对突出的污染和生态问题,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加大经济建设力的同时,把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开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4]。

3、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原则。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循环经济下“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的前提,落实规划则是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相互衔接。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应相互协调,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自身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条件,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和区域优势,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零排放为目标,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科学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进行多产业祸合,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和更新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

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要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推动,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鉴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生态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预扩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努力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长株潭城市群上游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努力遏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要通过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突出自主创新、综合集成研究和系统的综合防治,以生命周期评价技术、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物质流分析技术为重点,开发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分析与评估技术体系,以资源恢复和循环利用、环境恢复与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这三类关键技术及相关工艺、设备为重点,开发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三)拓展生态产业链,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经济应从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上下游多维度系统进行有效延伸。传统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产业链接过程,而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多级循环产业链接过程,这意味着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及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为长株潭城市群解决资源的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模式。

长株潭城市群的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应集中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二是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建立中循环,实现企业、产业之间的相互耦合;三是在社会层面建立大循环,把循环经济贯穿整个生产销售、消费、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如何从长株潭城市群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实际出发,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从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是创新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切入点;从产业链的上下游多维度系统拓展产业链接过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打造“减量化、两利用、再循环”的生态经济效益型“产业链”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5]。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要逐步建立健全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研究长株潭城市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科学考核指标体系,用约束型指标考核各级政府,即不仅要考核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指标,还应考查资源和环境损失的状况,增设一些资源和环境约束型指标,将万元GDP能耗、耕地保有量、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主动服务、超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全过程控制的工作机制,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关于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水平,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赵成,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化的生产方式[J]学术论坛,2007(6):20

[2]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1)

[3]何东,论区域循环经济[J] 成都:四川大学,2008-03-07

[4] Korhonen J.et al ,Industrial ecology of a regional enegy supply system ;the case of Jyvaskyla region Finland [J]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practice 1999(26):57-67

[5]陈丽娜,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彭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林维柏(1963-)男,汉族,湖南武岗人,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路径探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