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
2009-04-28靳惠娟邓峰
靳惠娟 邓 峰
摘 要:目前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十分活跃,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尚处于实践性的探索阶段,其概念和理论尚无统一结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也就各有不同。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找出导致其不可持续利用的根源。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经济学
1引言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伴随着这种物质文明的进步,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等,所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命运。于是人类开始用一种理性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过程,意识到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迄今为止,未形成一致的定义。最初一般认为,它的内涵是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下去。而今人们更深感到生态压力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的严重性,所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了延伸。就当前看来,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所给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为大家所接受。其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可持续发展应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任何一件事物的可持续性需在空间和时间上永远地连续下去,人类社会也要保持它的连续性;二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更要保护环境和资源,不断提高使用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需求;三是可持续利用(Sustainable Utilization)。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保持在它的可更新的限度之内,这样才可永远地持续利用下去。本文关注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更多采用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定义,关注资源的最佳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
2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1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属性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资源作了如下定义:“在一定空间、地点的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一般认为,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影响人类生存的有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草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矿产、水产动植物、阳光、空气等,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将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旅游资源不可能脱离环境资源而独立存在,人类旅游活动的特点也决定了旅游资源既包括现实性的也包括潜在性的,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类,包括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有吸引力的自然资源及其一些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现象。而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自然旅游资源,探讨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的解决。所以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依托于环境资源,以原生态形式进入生产或消费过程的,并以物质形式呈现出来的自然旅游资源。
2.2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涵义
旅游业作为一个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类遗产和现代文明依存度很高的现代综合性朝阳产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行动委员会提出一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专门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提出“可持续旅游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由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加未来发展的机会。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旅游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由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使人类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保持下去。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空间上,旅游资源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使人类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永续地进行,永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上述分析,有必要重新考虑经济学视角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阐释。包括: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否表现为资源效用或消费不随时间而下降,自然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以维持未来的消费机会,自然资源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自然资源满足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稳定和弹性的最小条件等等。
3旅游资源利用的现状考察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区出现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造成破坏,而且降低旅游资源价值,使旅游资源逐渐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资源与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又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进一步破坏和耗竭。
旅游环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旅游环境是旅游资源的载体,即载体性。不存在没有旅游环境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是相对于旅游资源而言的,所有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旅游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即资源性,这是其独有的特性。目前旅游环境已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和植物精气均是目前不可缺少的旅游资源,而且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长期以来,中国虽然在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分割的问题。中国的环境保护在很多方面实际上走的还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致使一些景区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出现了资源萎缩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环境容量,放松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不当,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导致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旅游业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说到底是一项经济活动,为此,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目前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找出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根源。这里,首先引入环境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公共物品和外部效应。
外部性理论是在1910年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所谓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表示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外部性又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活动过程中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活动过程中对其他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且他人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是突出的,其外部不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与景观破坏,首先旅游区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如车船汽油、柴油尾气排放、除草剂、垃圾污染等形成的外部环境成本,导致环境质量受损、垃圾污染、动植物种群的改变等;其次是景区经营者对景区资源的开发活动造成景观破坏。例如在旅游区修建大饭店,虽然可能会带来巨大利益,但会付出破坏景区景观的代价,而这一代价是无法让饭店投资者支付的。由此反映出景区资源开发者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景区资源,不会充分考虑对景观造成的破坏影响。二是拥挤带来的外部性,它与景区的公共物品属性有关。在做出旅游决策时,旅游者往往不会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的影响,因此出现某些景观某些时候的拥挤情形:首先表现为有限的消费容量和无限的消费规模之间的冲突,当消费人数增加到某个相当大的数值后,再增加旅游者就会影响到全体旅游者的旅游感受;其次还表现为景区内拥挤直接加速资源的破坏,如交通拥挤会增加噪音和废气排放量,直接构成一种环境污染。
5结论
旅游资源不加以开发,也就无法被利用。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在不进行开发时不被重视,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如古老的水车、旧作坊等。开发旅游反而会促进其保护。因此既要坚持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环境,又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只要管理得好,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可以推动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而言,由于外部性的客观存在,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不言而喻,政府干预的作用十分必要。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使价格反映社会成本,纠正价格与市场和社会成本定价之间的差异;政府可以制定合适的贴现政策,维护旅游资源未来利用者的利益等,都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如盛洪所言:“经济学从来不认为任何物品、行为和制度有绝对的价值。它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是不同物品、不同行为和不同制度之间的均衡点”。面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必须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又发挥政府直接干预的作用,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政府调控。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生态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既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类发展的需要,又保持旅游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敖荣军 中国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思考[J] 旅游学刊1999.5.
[2] 保继刚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2000.4.
[3]崔凤军 旅游环境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 旅游学刊 2002.5.
[4]吉利斯 发展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黎洁旅 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J] 旅游学刊 2002.2
[6]刘建浩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 经济纵横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