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2009-04-28马广龙
马广龙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自学习惯
根据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七种自学习惯。
一、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认真阅读的习惯
我们在这里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
认真阅读还必须做到“四读”,其具体要求为:①读通。首先要做到字词通、语句通、内容通。②读懂。即在读通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特点,明确中心,了解一些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读书的根本要求。③读熟。它是加强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复述、背诵是读熟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④读活。把这篇文章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那篇文章上,熟练地进行分析,甚至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三、边读边批划的习惯
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边读边批划应该注意三点:①思考为主,批划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批划挤占思考时间。②批划要简明扼要,绝不赘述多言。③批划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教师应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 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
六、及时复习的习惯
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
七、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