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绿豆生产田间管理技术 等
2009-04-28王忠良等
王忠良等
绿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耐荫蔽。生育期短,播种适期长,并有根瘤固氮、培肥土壤的能力,是补种、填闲和救荒的优良作物。绿豆茎叶生长快,封垄早,能控制杂草生长,保存土壤水分,且有大量残根、落叶来丰富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根还能吸收土壤中一些难以被其他作物吸收利用的磷、钾、钙元素,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播种质量是绿豆高产的基础,加强田间管理则是高产的保障。只有精细管理,才能充分发挥绿豆的生产潜能。确保高产优质。
根据绿豆生长发育特点,绿豆一生分为幼苗期、分枝期、蕾期、花荚期和豉粒成熟期等5个生育阶段。为了管理方便,生产上又将绿豆生产分为3个阶段管理,即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
一、前期管理:前期管理是指从出苗到现蕾这一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枝期
(一)生育特点
前期主要以长根、茎、叶、分枝等营养器官为主,其中幼苗期以根为生长中心;分枝期则以长分枝和发棵为主,同时又是由营养生长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转折时期。
(二)主攻目标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促根生长,培育壮苗,促进发棵长分枝。促进早现蕾。
(三)管理措施
1.视情镇压。在我国绿豆多为填闲种植,常常抢时播种,一般播种质量较差。对播种时墒情较差、坷垃较多和土壤砂性较犬的地块,要及时镇压,随种随压,碾碎坷垃,减少土壤空隙,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增加表层水分,促进种子发芽和发育。
2.及时查苗补苗。一定的群体是提高绿豆产量的关键,在绿豆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如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在7天补种或移栽完毕。
3.适时间苗定苗。为使幼苗分布均匀个体发育良好,应在第一片复叶展开后间苗,在第二片复叶展开后定苗。按既定的密度要求,去弱苗、病苗、小苗及杂草,留大苗和壮苗。实行留单株苗,以利于根系及植株健壮生长。一般单株苗比双苗或丛集苗产量高。把好间苗定苗关是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
4.及时中耕除草。绿豆是喜温作物,多在温暖、多雨的夏季播种,在绿豆生长初期,行、株间易生杂草,如不及时清除会造成草荒。杂草与绿豆争肥、争水、争光,使绿豆严重减产。另外,绿豆播种后遇雨造成地面板结,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因此绿豆在苗期应及时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灭杂草,还可破除板结,疏松土壤,减少蒸发,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植株和根瘤活动,是绿豆增产的有效措施。一般在绿豆开花封垄前应中耕3次,在第一片复叶展开后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浅锄;在第二片复叶展开后,开始定苗,并进行第二次中耕;到分枝期进行第三次深中耕:并进行培土。中耕应掌握根际浅、行间深的原则,以防切根、伤根,保证根系良好发育。绿豆开花后枝叶茂盛可以封垄覆盖杂草,无需再中耕除草。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除草剂,一般常用的除草剂有豆科威、甲草胺、都耳等。
5.追施苗肥。绿豆幼苗期,尚未形成根瘤,而幼苗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的能力又弱,因此应追施苗肥。一般每公顷可迫尿素30-45kg,如果底肥未施磷肥,还要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75-450kg。追肥应结合浇水或趁降雨土壤有墒时进行。
二、中期管理:中期管理是指从现蕾到鼓粒期。包括蕾期、花荚期和鼓粒期
(一)中期生育特点中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根、茎、叶生长旺盛,均达高峰;大量花荚出现,并进入鼓粒灌浆期。此期是个体及器官对养分、水分和光照争夺最激烈的时期。
(二)主攻目标以增花保荚为中心,促控结合,使茎、叶稳长,植株健壮,争取花多、荚多、荚大、粒饱。
农作物病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张悦王玉玲
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条件对病原微生物的发育、繁殖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农作物病害和温度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样,他们的生活活动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停止活动。因此把这个范围的两极叫做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在两极之间,还有一个温度范围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最有利,叫最适温度。
不仅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最适温度不相同,而且同一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生存形态时,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真菌一般在气温达到3-6℃时,如果水分充足便开始萌芽。它的最适温度一般在16-25℃之间;在夏季高温和雨量小时便停止发展。病毒活动也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其活动就减小。最后停止活动。如烟草受花叶病毒侵入后,在气温逐渐升高时,病毒活动加剧;当气温达28-32℃时,活动达到顶点,当气温继续上升到37℃时,病毒就停止活动。因此在夏季气温太高的年份,原有花叶病态的烟株都恢复了正常。
2农作物病害和湿度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除了要求一定的温度外,还需要一定的水分,要保持周围环境一定的湿度。一般来说高湿对于真菌的发生和繁殖是有利的,但对于病毒的侵入影响不大,因为病毒侵入时的活动不依靠水分。
温、湿度对真菌和细菌的发生、繁殖也是综合起作用的。在高湿条件下,遇到它所要求的最适温度,则感病作物就会发病。如在多雨或多露条件下,当气温小于25℃时,小麦条锈病发生;当气温大于25℃时,小麦秆锈病发生。
温、湿度不仅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到农作物的抗病。如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而稻温病菌也喜高温,但温度的变化对水稻抗病力的影响,却大于对病菌的影响。当水稻抽穗时,如果气温比较高,稻穗颈部的抗病力较强,即使病菌活动力较大,也不易入侵;如果气温低且湿度高时,稻穗颈部抗病力极差,虽然这时病菌活动力稍差,也能顺利侵入水稻,因此当北方水稻抽穗时,遇多雨低温天气,水稻就易得颈瘟和穗瘟,造成大量的稻穗被折断。
3农作物病害和其他气象因子的关系
风对病原体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们既小又轻,容易被气流吹送到各地。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可被风传播到高寒地区越夏,秋季再随风吹回冬麦区危害麦苗。传播的距离与它们的寿命、体积、比重、形状和气流的速度、温度、湿度有关。
病原微生物不需要光,一般在黑暗中或阳光下,它们的萌芽速度是相同的。
由于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来预测某种病害是否有大发生、大流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