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技工的水平 北京技工的基地

2009-04-28杨玲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培训中心毕业生德国

杨玲华 郭 莹

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德北京培训中心)是中德两国政府扶持下的第一个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合作项目,是在中国推行德国先进职教模式最早的学校之一。25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一直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25年来,我校坚持学习德国“双元制”结合我国国情,创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办学活力,并且越办越好,为此受到国内企业界的欢迎和德国合作方的高度评价,被广泛赞誉为“中德职业技术教育合作成功范例”。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北京市培养有职业道德、有技术专长、上岗就能顶岗的特色技工学校,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数千名技术骨干,适应了首都企业飞速发展的技术要求,毕业生供不应求。

25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由于坚持学习德国双元制培养人才,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被业内人士和新闻媒体赞誉为“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始终如一坚持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使‘双元制在中国生根、开花,创造职业教育奇迹的技工学校”、“中德北京培训中心成功坚持德国‘双元制的典型,为我国正在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回顾25年来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职教模式并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已经在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办学、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高质量中等技能型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教学定位:中级层次,高级目标

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必须有掌握制造技术的高质量的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只有经过先进的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5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在学校初期技能考核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得到过德国行业考试委员和德方负责人的一致赞扬,无论中外考官,对学生质量的普遍评价是: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培养的人才,技能水平与德国技工水平基本相当,多数毕业生已经达到了德国技工水平。

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之所以技术水平高,来源于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思想定位。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认为,培养中级层次的技能人才,必须参照高技能人才的层次目标,这既可以保证中级目标的实现,又可以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我们瞄准技术精湛,出类拔萃的能力标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企业需求,展开教学工作。

近年来,我校在改革教学大纲、编写校本教材、创新课程设计等方面,在德国“双元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学校在按照中德合作项目的目标要求开展教学的同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计划及教学讲义,结合国情,翻译、编制并开发出“模具制造”和“电子电气技术”两个专业全套的培训计划及教材。编制出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教学大纲及图册。学校编写的专业教材,充分适应了国情特点,又贯彻了“双元制”模式的精髓。事实证明,这种改革适应了我国企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毕业生成为多家企业争相聘任的目标。许多企业主动要求“定单”。为此,2003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确定为“人力资源供给基地”。

在教学环节上,我们发挥学校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的优势,让学生全面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在规定的学制里,学生能够学会车、铣、磨等机床和数控机床的使用,培养了真正具有复合能力、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同时,也为他们进入企业后搭建了前进平台,这些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立即适应岗位,大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由于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适应了企业技术基本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仍然把教材摆放在工作台的明显位置,他们说:“这些课本是我们工作后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这些课本不但是我们随时解决工作难点中的基础原理,还是我们不断提高技术的基础工具书!”

1989年,我校两名毕业后留校的青年教师在参加全国青年组钳工技术比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中,荣获北京市的第一、二名; 1990年开始,我校应届毕业生在参加北京市工业系统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钳工组技术比赛中,连续3年荣获北京市的第一名;在此后的该项比赛中,连年获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如今,我校已经有30%的毕业生走上了一线领导岗位。

培养过程:教会做人,学会做事

“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在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和实习过程中,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在生产实际的环境中,养成规范、细心的劳动习惯,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工作责任感。因而,教学过程需要始终如一地贯穿德育特色,注重素质提高,形成人才的综合能力。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我们在学生入学教育中明确提出,进入技工学校就是要做一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做一个技术工人同样光荣,同样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作为的人才。为配合“明确的培养目标”,我们还开展了许多思想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文明与我同行”;新老学生交流会“毕业学生谈工作后的体会,在校学生谈如何迎接走入社会的挑战”;专题讲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做好走向企业的准备”;以及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作专题讲座“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素质及企业管理”等。同时参加SMC公司举办的培训班,让班主任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及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我们还召开“如何培养适应市场与企业需要的人”班主任研讨会。实践证明,我校在“双元制”模式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质量意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双元制”模式的主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重点是实际能力培训。为此,我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中,采取以“工、学交替”的形式来保证学生的技能水平,以“课程的综合性”来保证学生文化知识够用。

比如,模具制造专业,我们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理论教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实习时间占70%;教学课时是每周2天理论课、3天实习课;教学模式强调技能的综合、知识的综合、实践的综合。

我们改革学科体系的课程,把物理、化学、电工、机械以及电、气焊等知识统称为专业知识课,在专业绘图课、计算课、知识课上,先就每一个题目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再实习,理论教学贯穿于实习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并服从于实践与技能培训的需要,服从于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取消了学科式课程的限制,将学科教学内容变成了综合性学习项目,内容为岗位的实际需要服务,因而不必再用大量的学时,按每一个单科分别讲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时时结合工作的需要,如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各种问题应用相关知识,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树立了前一道工序为后一道工序服务的思想,又培养了耐力与合作精神;既体现了科学文化,又体现了职业道德与工作要求,使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在中德双方教师共同努力下,我校结合国情改革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得到德国合作方的赞许与肯定,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枝奇葩!

师资队伍:双师素质,能讲会做

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规律。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现有教师40人,教师队伍由企业选送到德国培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并与近年来学校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具有精湛技能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校合作期内,我校尽最大努力派出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及香港地区培训、进修。同时,在校内开办各种师资培训活动,如新入校教师“双元制”模式的教学法培训,计算机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教师观摩课切磋技艺的实践培训;教师到企业深入实际提高技能的岗位培训等等。通过培训,加深了教师对“双元制”模式内涵及观念上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理论及实际操作双重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及整体素质。

我们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以实践为主的教育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了“手把手、放开手、育能手”的教学方法。

手把手——即学生初期接受训练时,教师边讲边示范,每一工件、每一环节循序渐进,无论是钳工基本技能、机床操作还是模具装配,全部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当场纠正,手把手地教会学生规范操作。

放开手——即学生在车、铣、磨、钳、数控加工、模具装配各工序训练熟悉的基础上,学生接受任务式教学,从制定工作计划、备料、加工到装配,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育能手——即学生在掌握广泛的基础技能后,通过考试、参加技术比赛等进一步强化基本功训练、加工技巧训练、工艺排序训练及学习精密测量技术等,要求精益求精,培养学生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复杂问题的技术能手。

1988年以来,我校因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显著曾荣获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教育改革先进单位”奖;因采用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方法,培训出的技校毕业生成绩显著,多次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育人奖”;在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技工学校评估中,被誉为“北京市技工校精品校”。□

(作者单位: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培训中心毕业生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德国豹2号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