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复苏的七种可能性

2009-04-28吴晓波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09年7期
关键词:吴晓波市场化降息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主要出版著作有:《大败局》、《大败局2》、《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吴晓波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xiaob02009

近日在各地的企业行走,人人的眼睛都盯着北京的“两会”。说到经济复苏,业界的声音分两派,一是有戏,一是没戏。我是“有戏派”。

那么,怎么一个“有戏”法,大家分析,又有很多条路径。

声音最洪亮,也最受欢迎的观点是两个,一是减税,二是垄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对此,我当然是举手举脚地同意。但是,可能被执行的概率很低,原因很简单,一是中央税收在锐减,据央行2月份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较上年降低12.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支相抵,发生赤字1110.1亿元。赤字出现了,刚性开支本来就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地减税,没了可能性,其实在去年的10月份,财政部就明确表态把这个门给关死了。市场化改革的空间也几乎没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义全面返潮的今天,独独要中国加快市场化变革,几乎是一个笑话,无论是“4万亿”还是最近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一个办法是持续降息。2008年的利息波动是让人吃惊的,上半年“百日五升”,下半年“百日五降”,这可以被记入金融史册,或者在商学院当教案研究。时至今天,在需求缺乏的情况下,降息的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另外,利息再往下降,国营商业银行的利差会越来越小,压在账本下的隐性亏损就会浮到台面上,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降息的办法也可能被放弃。

再就是放松信贷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据温家宝总理在最近一次的网民对话中透露,去年11月份,新增信贷大约4400亿,12月份7700亿,2008年1月份16200亿。2月份的信贷规模估计在90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钱放出去,用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去造“铁公鸡”了——铁路、公路和基础产业。未来半年的问题是,路建好了,电、钢铁、汽车生产出来了,如果消费没有起来怎么办?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消费怎么才能起来?一般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刚性消费,比如要吃饭、要穿衣服。二是信心恢复,大胆花钱。三是结构性开支,比如要结婚,就可能要买房子,有了房子就会买彩电冰箱和窗帘。所以,不少人——包括我——就指望地产能够复苏。不过,关于地产的复苏,有人急有人不急,最急的当然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级政府,因为过去10年里,他们的财政收入有将近一半左右来自土地出让金。所以,我们看到,从去年7月份起,各地就不断出台刺激性购房政策,不过,从效果看,似乎到今天还没有呈现出来。

如果上述的几条道路都起不了作用,那么,复苏的可能性还存在吗?悲观的人说,会出现滞胀,就是商品供应很足很足,但是消费乏力,同时因为货币大量投放造成流动性过剩而伴随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当然是最糟糕的情况。

另外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温和性通货膨胀。就是有效供应实际上减少了,消费也在观望,货币投放过度造成流动性过剩,这样就会出现通货膨胀。钱一多就会乱流,最容易就是流进股市,率先造成资本市场的热度回升,这个景象我们好像已经看到了。接着,再适度降一到两次息,舆论随之大起,呼吁大家“一定要跑赢CPI”。于是,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发酵成了消费力,银行里的存款将会被“震出来”。当老百姓捧着钱站到马路上,想要“跑赢CPI”的时候,大家可能去的地方就只有两个,一是股市,二是楼市。于是,经济“奇迹”般地复苏了,于是,中国率先走出了经济大萧条,于是,新的泡沫周期开始了。

这很可能就是中国经济在2009年“率先复苏”的路径。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期待“通货膨胀”——其实跟我有同样心理的人并不少见,在刚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就看到一个数据,2009年预计出现的CPI为4%,这基本上就是对温和式通货膨胀的一个期待。

当信心失效的时候,“恐惧”会成为生产力。

猜你喜欢

吴晓波市场化降息
吴晓波:我的自信害了我
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
吴晓波的“IP证券化”?
明星人物以商业化透支声誉得不偿失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澳联储降息至1.75%破历史新低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降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