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科学课更精彩
2009-04-27王德林
王德林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以教学,使孩子置身于音、形完美结合,动、静协调的情景之中,使科学课变得有声有色、寓教于乐、直观形象、化静为动,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展开思维,潜移默化地获取科学知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 情境教学 培养能力
在过去的10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同样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给教育带来了生机。
多媒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为课程设计和教育评估开创新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文字、图画、静态影像、平面动画、立体动画、音效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同时接受视觉与听觉的全方位交互式感官信息。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创设音、形完美结合,动静协调结合的情景,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身临其境地展开思维,顺其自然地引入正题,让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识。
一、多媒体让科学课有声有色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活》当播放出的一阵阵清脆的蛙鸣声,大屏幕上出现一群活蹦乱跳的青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这节课的“主角”青蛙的身上。往日课堂上的拘谨、沉闷气氛被打破,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溢于言表。这样有声有色的新课导入,为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畅想畅谈,在学中感悟,学中探究。
再如,在教学《奇妙的声音王国》一课时,录制很多奇妙的声音,让学生去模拟声音,并录下来,再在班级交流,看看谁模拟的最像。当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咦,不像我声音了”、“哈,这是谁的声音啊”……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肯定是学生喜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多媒体让科学课寓教于乐
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迎合小学生认知心理,而且解决了以往学科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建立科学概念或揭示自然规律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科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积累事实,以便从中发现规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在课堂上是无法展现给学生观察的。
例如:《食物链》一课教学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单一的讲授会让学生觉得有点乱,也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于是,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课件打破这种“僵局”,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屏幕上反映这样一个画面:一片金黄的稻田,一只可恶的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蛇吐着红舌,青蛙已经落入它的视野,很快就会成为它的囊中物了。突然,一只巨鹰从天而降,蛇就这样葬身鹰腹了。通过这一片段的播放,引导学生思考水稻、青蛙、蛇、鹰的关系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三、多媒体让科学课直观形象
教学内容通过剪辑影像合理组合,高清晰的电脑画面便于学生观察,而大屏幕则提供了宽敞的视觉空间,学生有观看电影一般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教学《火山与地震》一课时我先演示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像动画效果,向学生展示了“火山、地震”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形,说说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这时学生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究和交流,自然而然地得出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这样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让整天与动画片为伴的孩子们在快乐享受中获取抽象的知识。
四、多媒体让科学课化静为动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动为静,将声、光、色、形融为一体,生动地再现自然生活中的某些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事物,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学《昆虫》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昆虫的概念,并能从众多的生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这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而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如:将学生熟悉的蚂蚁通过多媒体将头、胸、腹三部分开,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再引导学生看它的头部有什么?(触角),胸部有什么?(三对足),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从表象上获得感知,对昆虫也形成了具体的概念。为了增强感知还可以再展示几组昆虫的图片,使学生能准确地识别昆虫类。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科学课堂,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多媒体教学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把最优化的教学献给我们的孩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周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