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中西跨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

2009-04-27伍先禄

商情 2009年2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伍先禄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较中国文化进入西方要广而深。这种不平衡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将进一步加深。文章认为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个互补和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不平衡性 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1 导言

跨文化交际是普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般认为,1959年霍尔《无声的语言》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开始”(顾嘉祖,2008)。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可以说是一派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的景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已有3000多篇。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学者有很多的看法。

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思想,认为以分析思维见长的西方文化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现在需要改弦更张,吸收东方文化的优点。东方文化在近代以来落后了,但因为它采取的是以综合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正可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可以挽救西方因对大自然穷追猛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空洞等危机。此论一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反对者中有人把他归入新文化保守主义。为了避免误解,后来季羡林先生换了个说法,叫做“东西文化互补论” 。(季羡林,1996)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他代表了很多学者的观点。现在已是新中国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这种交流的趋势依然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很可能还要延续下去。关世杰(1998)预言:今后几十年内,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国的输入远大于输出。因此,笔者认为,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个互补和互动的过程。

2中国文化应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将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华文化也必将融入这一世界化的文化发展浪潮中,并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浪潮已无法躲避,并已深深卷入其中,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变迁的全过程。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综合表现。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让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的必然要求。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中国文化是最强调“和谐”的。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和谐文化。然而,很多西方人对此没有正确认识。这可以从西方对待中国的态度看出。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西方国家面对强大起来的中国忧心忡忡,各种遏制中国的理论纷纷抛出,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对西方构成威胁的是中国,并断言儒家文明必将与伊斯兰文明结盟,共同对抗西方。因此,他提出要对中国采取遏制策略。这一理论似乎在西方国家引起共鸣。这一点可以从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中西方对待中国的态度看出。我们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宣传中国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全球化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断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能够走向世界是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所决定的。中国文化以她的博大精深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和称赞。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的孔子的智慧”。这是世界文化界对中国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觉地把“植根于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中国文化精神传扬到世界,让“孔子的智慧”泽被全球,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张丽霞,1999)

中国文化能不断赢得世人的认可除了其本身的价值外,还因为中外文化具有很多同一性。中西方文化虽然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在它们各自内部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与对方相似的文化因素。

“慈爱”思想是中西文化共同的道德原则。各自虽在表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意义和道理相近似,例如,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中西文化均要求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我国儒家文化的主导精神是“仁”。孔子指出,“仁”就是“爱人”。佛家胸怀大慈大悲。慈者,是以深度的爱护之心予众生以快乐幸福,悲者,是以深度的同情怜悯之心拔除众生的诸苦。西方的基督教则倡导“爱人如己”,在施爱于他人中体验幸福的境界,才能有灵魂的安宁。《圣经》的旧约全书中的《约伯记》列出约伯的善举:“穷人求援,我总乐意帮助;孤儿求助,我就伸出援手。

在思维方面,中西之间的差异明显,但是任何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都不可能只用单一的思维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并用的。因此,逻辑的、非逻辑的,理性的、非理性的,直觉的、感觉的、实验的、推理的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里均有。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不同的思维阶段,是以某种方法为主罢了。

在民族性格方面,东方人过于拘谨、保守,过于喜欢宁静;而西方人则过于放肆、冒进,过于好动。理想的人格应当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当是勇敢,直率与文雅、含蓄的结合体。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此外,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并成为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和原则。

总之,纯而又纯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多种文化的要素、成分,不存在由单一的成分构成的文化。就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们很像是一幅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我中的你和你中的我都处于次要地位。(严春友,2001)

3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更需要我们多了解西方文化

首先,在与他文化交流时,我们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但在“求同”之时不能忘记“学异”:学习一切对中国文化有益的进步文化。关世杰认为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中,既要注意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更要注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Stee,2007)。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往往缘于彼此的不同点,学习西方文化就是学习其各个层次的不同点。学习西方文化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根据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的分析,文化概念有三个层次(陈峰君,2003):

第一个层次是所谓“外围文化”,即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其特点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超越时代和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社会风尚,如各国各民族饮食,衣着、装饰、建筑、音乐、舞蹈等。在这些方面各民族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无所谓高下、正误之分,也无阶级局限。因此,中西这一层次的文化的交流、交换、学习和引进,对丰富中国文化生活受益无穷。

第二层次是“科学理性文化”,它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除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认识的体系,是人类千百年来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智能的结晶。它是没有民族、没有阶级、没有国界的,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其水平有高下之分。我们应学习、吸取、接受先进的发达的科学理性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三层次即“思想道德文化”,包括世界观、道德规范、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社会理想等。这一层次上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它相对比较封闭和顽固,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既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又有鲜明的阶级性;既有先进的积极的因素,又有保守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对此正确态度应是取长补短,去弊兴利。

其次,要挖掘西方文化传统的优点,特别是与创造有关的理论、方法,但是要避免机械照搬,应深入研究阻碍中国人创造性发挥的真实原因。(梁莉春,2002)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的人能够识别各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入乡随俗”这个成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是最适用的。唯有提高跨文化意识,了解对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并寻求容纳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以促进国际间的有效交流。

参考文献:

[1]顾嘉祖.今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向何处去?[J].中国外语,2008(1):103-105.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6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50-58.

[4]张丽霞.传统文化修养与跨文化交际[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70-72.

[5]严春友.论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互补[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91.

[6]陈峰君.文化与现代化: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J].国际论坛,2000,(3):62-68.

[7]梁莉春,张洁.试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交流[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38.

[8]Stee,J.K&Michael,H.P.Intercultural Perspecties:On Chinese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395/files/ngfxtyywz/html/article_3615_1.shtml.

[10]http://hi.baidu.com/xiabing_520/blog/item/b49645cbec03341dbe

09e6c1.htm.

[11]张文华编译.美语口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
探究提升高中学术历史课堂有效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