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09-04-27

中国经贸 2009年6期
关键词:TRIZ理论保障机制教学质量

郭 琛 郭 琳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的矛盾日益凸现。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TRIZ理论的多冲突处理方法, 解决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教学质量下降的矛盾, 探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现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内部保障策略。

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道路。从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与数量的大发展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TRIZ理论体系

TRIZ是俄文中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eorija rezhenija inzhenernyh zadach,TRIZ)的词头。该理论是前苏联Altshuler G S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通过对世界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在融合了自己和前人的创造发明实践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理论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科学家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把该理论介绍给世界产品开发领域,对该领域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系统化的方法学。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TRIZ已经演化成为一套系统的解决各类复杂技术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包括技术进化理论,发明原理、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及标准解等。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设计者缩短试验纠错的过程并创造性的解决设计难题。TRIZ方法包含用于问题分析的分析工具、用于系统转换的基于知识的问题解决工具。

二、TRIZ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TRIZ认为,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都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因此改进技术系统的目标就是使理想逐步增加,趋于完美。产品处于理想状态的解是理想解,技术或产品向着理想解方向进化的过程叫做理想化过程。理想的技术系统是不存在的,但必须致力于实现理想的最终结果,增加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 技术系统中同一功能存在多种技术实现方式,任何系统在完成人们所需要的功能时,都有负面作用,可以用理想化水平(Ideality)对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进行权衡比较,从而评价该状态的理想化程度。

Ideality=∑Benifits(∑Expenses+∑Harms)

式中:Ideality是理想化水平;∑Benifits表示系统有益功能之和,即获得利益;∑Expenses表示代价或付出;∑Harm表示危害;后面两项之和表示系统有害功能之和。

TRIZ理论告诉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资金、精力有限情况下,从最容易见成效的地方做起,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收益最大原则。决定投资组织学习的组织需要仔细研究对实现组织战略商业目标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类型,并且把资源集中到最有可能提供这类知识的组织学习策略。比如,组织可以通过SWOT分析,意识到自身在某些知识域上存在知识缺口,并选择恰当的组织学习战略和学习方式来弥补这些缺口,以保持和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本研究定义其为组织学习的缺口策略,这是一种被动的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学习,通常是市场跟随者采取的学习策

略。

三、关键问题的解决

研究面向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教学质量下降的矛盾设计冲突的TRIZ关键技术,包括研究冲突的确定及多冲突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领域解转化的实现方法,并形成复杂冲突设计系统的设计过程模型, 其主要工作包括:

● TRIZ相关重要方法论研究,认识TRIZ方法的实质、哲学内涵以及其赖以建立的方法论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并有效利用这一方法。根据阴阳理论建立基于太极图的创新设计的Idea产生模型。

● 设计冲突的确定与分析研究,建立基于进化模式和PRT的设计冲突确定的宏观过程,提出障碍树概念,建立基于障碍树的多设计冲突分析方法。

1.基于TRIZ理论的多冲突处理方法, 解决高等教育数量增长与教学质量下降的矛盾。

2.把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分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重点探讨三大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如何在保障教学质量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前人的研究更多地强调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的作用,本文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突出受教育者(学生)在保障高校教学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期望对当前关于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研究作一些微观的补充。

3.通过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分析,试图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具体实践起到一些借鉴和启

发的作用。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

1.目标性。建立全面的目标体系是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转行之有效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指高等学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紧紧围绕质量保障目标控制进程,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好各种有效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目标就其实质来说,是人们对某一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主观反映。贯彻目标性原则,是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有目的、高效率进行的内在要求。所以,我国大学在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首先应该制定一套全面的指导文件。文件应该包括该系统的目的、操作步骤、负责人及单位、职权范围等等。对每一个保障体系都设定具体明确的操作步骤,使每个体系的下属的人员都清楚明白每一个操作过程,既不渎职,也不越位,这样保障工作就可以井然有序地进行。

2.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体系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之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工系统,不是自然系统;是开环系统,不是闭环系统;是动态系统,不是静态系统。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不断地改进,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与其保持最佳适合状态。质量管理的主要日的在于促进一个组织的质量持续提高。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和组织发展的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也应更改相应的过程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质量保障体系既可以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又能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质量问题。通过良好的反馈系统和反应机制,一个组织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能够做到不断改进的。

3.全员性。高校质量保障系统的运作需要全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实现全校的质量目标。当前特别要加强学生对教育质量保障的参与,如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质量信息反馈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育质量的保证程度决定着大学生受教育权、学习权的实现程度,因此学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是集主客体为一身的重要角色。

4.开放性。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个开放的系统,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使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新闻机构等都来关注高校的教育质量,并尽可能地参与监督或管理,如引进行业性的教育评估力量参加学校的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或评估,这样才有利于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对大众化进程中高校教学质量向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刚:基于理论的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创新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

[2]童康: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J].高教探索.

[3]柏昌利崔文顿:不同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透视[J].中国电子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15C-1033;哈尔滨理工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P200800127,P200800121)。

作者简介:郭琛(1975—),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郭琳(1980—),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TRIZ理论保障机制教学质量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基于TRIZ理论的高速机床导轨防护罩设计
TRIZ理论在多功能被褥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基于TRIZ理论对GDX2小包透明纸长边热封装置的设计